首页 热点资讯文章正文

民国时期的浙江名人:马衡

热点资讯 2025年07月18日 23:36 1 admin

马衡(1881—1955),字叔平,浙江鄞县人,中国近代著名的金石学家、篆刻家、考古学家,故宫博物院的重要奠基人和长期领导者。他毕生致力于文物保护和研究,尤其在故宫文物南迁、西迁及战后复员中做出卓越贡献,被誉为“故宫国宝护航人”。

民国时期的浙江名人:马衡

早年就读于南洋公学,系统学习经史、金石学,奠定学术基础。精于汉魏石经,注重文献与实地考察的结合。1922年受聘为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考古研究室主任兼导师,同时在清华大学等高校任教,推动金石学教育。

继承清代乾嘉学派传统,融合现代考古方法,被誉为“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前驱”。主要著作包括《中国金石学概要》《凡将斋金石丛稿》《隋书律历志十五等尺》等,系统总结金石学研究。

1924年加入“清室善后委员会”,参与清宫物品清点,为故宫博物院成立奠定基础。1925年故宫博物院成立后,历任古物馆副馆长、代理院长(1933年)及院长(1934年),主持院务长达27年(其中任院长19年)。1933年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后,马衡亲自督导将故宫4635余箱文物转运至上海,躲避战火威胁。1937年全面抗战期间,文物分三路迁至西南多地,马衡冒生命危险带队跋山涉水,确保文物安全。1948年国民党败退时,南京方面计划将南迁文物运往台湾。马衡坚决反对,曾致函学生庄严威胁断绝师生关系以阻止运输,并致信杭立武请求保护淋湿的书画,最终成功保留北平故宫文物一箱未运。抗战胜利后,主持文物东归南京及北平复员工作,修复故宫建筑,增设瓷器、玉器等陈列室。北平解放前夕,与社会名流呼吁保护古城,确保故宫免遭战火破坏。

1949年后继续担任故宫博物院院长,推动古建筑与文物修复,加强文物管理。1952年调任北京市文物整理委员会主任委员,致力于全市文物统筹保护。1955年病逝后,家属遵其遗愿,将家藏1.4万余件文物包括甲骨、碑帖、书画等无偿捐献故宫,体现其“文物归国”的信念。

主张金石学需结合文献与考古实践,开创“二重证据法”在文物研究中的应用。终生以文物保护为使命,个人收藏不私藏,强调“文化遗产归于国家”。在动荡年代以专业与坚守守护国宝,其事迹彰显知识分子对国家文化的担当。在战乱中力保国宝安全,为故宫文物完整留存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推动金石学现代化,其学术成果至今影响该领域研究。以捐献文物践行文化公器理念,成为后世典范。

马衡以毕生精力守护故宫文物,在民族危亡之际以学术与勇气捍卫文化传承。他的贡献不仅在于具体守护行动,更在于将文物视为民族血脉的精神坚守,其事迹与精神已成为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象征。

发表评论

德业号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德业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