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文章正文

51岁林徽因去世后,享受5个高级待遇,每一个都很难得,太厉害了

热点资讯 2025年07月15日 11:55 1 admin

1955年4月1日,林徽因在北京医院的病房里安静地闭上了眼睛,没有留下只言片语。人们很难相信,那个曾讨论数学问题到深夜、又能用几支铅笔素描出颐和园藻井花纹的林小姐,就这么成为记忆了?她这一生忙碌得精确,充满了节奏感。从西南联大的废墟中量尺绘图,到北京城郊石窟间蹒跚泥泞……这些经历仿佛就是她人生的注脚。可她死后的那天,外面春寒料峭,天色和旧日相仿,报社灯火彻夜不灭。

51岁林徽因去世后,享受5个高级待遇,每一个都很难得,太厉害了


谁能想到,仅仅一天后,《人民日报》把讣告印刷在头版正中,黑体加粗的“林徽因同志逝世”,仿佛要让每个路过的人都记住她的名字。她为古建筑奔走,为国徽出图,为纪念碑画样,讣告里字字记下,有些细节甚至本人可能都遗忘了吧。报纸一出,家里电话不断,有人惋惜,有朋友流泪,也有人沉默地合上报纸,这是另一种告别。半个多世纪后,《纽约时报》又在版面上为她“补发”讣告,那时候的美国人可能对她的故事并不真正关心——但头版的位置就是那样留给了她。有人觉得,她有一点幸运,可也有人猜,这未免有些世界的冷漠。

51岁林徽因去世后,享受5个高级待遇,每一个都很难得,太厉害了


林徽因的治丧委员会特别正式。十三位成员,个顶个的学者大拿,谁进去都得正衣冠。北大的校长佩戴着黑纱,清华的建筑家低头肃立。陈岱孙、金岳霖们也都在名单上,气氛有些紧张。钱伟长专心地签字,杨廷宝低声讨论花圈的问题。有人说,这像一场小型的学术会议,却是谁都不想参加,也不许谁缺席。人到这里,究竟是来送别,还是在这里再次被提醒自己身份很普通?

51岁林徽因去世后,享受5个高级待遇,每一个都很难得,太厉害了


彭真送了花圈,说是以个人名义。他和林徽因其实并不熟络,甚至曾经因为纪念碑设计方案争得面红耳赤。可这次,他在花圈上写下“林徽因同志千古”,字还歪歪斜斜,明显是急着写的。花圈最后转交清华大学档案馆保存,直到现在也还摆在那里。这个环节充满了仪式感,却仿佛缺了点什么。人们议论她到底值不值得这个名气,我觉得其实大家在意的不是这些。或许一束花圈、几句挽联,来得比头衔更重要一点点。


葬礼一天接一天地筹备,地点却早已内定。八宝山革命公墓,是国家最庄重的安息地——将军烈士才安葬的地方,谁进谁出,清清楚楚。林徽因生前帮忙设计墓园,说要分六个区域,松柏要隔开,叫山和水都进园里。她死后也下葬这里,不知道她自己同不同意。身边都是赫赫有名的人,有人说林徽因不过是文化名流,也有人说她配得上。这个问题到现在还没人真正回答。


最有意思的还是她的墓碑。据说碑是用人民英雄纪念碑底座的花纹试刻石制作的。她曾经主导设计碑座浮雕,牡丹、荷花、雏菊,橄榄枝环着,像是把她自己包住了。那枚花环好大,站在前面觉得庄重,也有人觉得有点夸张过头。碑上刻“建筑师林徽因墓”,字体偏硬,反过来看看也还看得清楚。其实当年选样时她改过三次,全家都觉得太多了,但她又坚持要这么做。和活着时的她有点像,喜欢细节打磨到极致。


她的亲友到场送别时议论纷纷,有的哭得一塌糊涂,也有的严肃到一句话都不说。消息传到国外,学界哗然——原以为她会牵头下一轮文物修缮,结果一切都断了线。林徽因一生测绘全国古建筑,手下有厚厚一摞手稿,细致得没人能模仿。她为国徽设计稿熬了好几个夜晚,从牡丹叶端到麦穗卷曲、角度角度都核对。有时一整晚没睡,第二天拉着同事又画又改,真有点死磕的脾气。


她保护景泰蓝工艺,中间挖掘、调研、填表,一道工序不少。北京城的匠人都记得她,嘴上喊小姐,心里其实也带有点敬佩。有人说她很有艺术天分,也有说她不过是“梁思成的夫人”。可再怎么说,她的那些图纸、她自己手缝过的文物袋,都在国家博物馆存放着,随时可以证明她的身份。至于到底是艺术家多一点,还是学者多一点,这就说不准了,也有不少人觉得,她其实也没完全放下“贵族”的腔调。


说实在的,她后半生的身体一直不好,时好时坏。有时候还能挺直腰板站着,有的时候晕倒在图纸堆前一声不响。病重时还挂念碑上的细节,叮嘱李小龙(她儿子)要记得保存母亲的手稿,有点婆婆妈妈。天一冷就咳嗽,梁思成常常半夜守着她,自己也没法睡个安稳觉。有人说她很坚强,其实有时候也挺脆弱。这个问题上恐怕没人说得对。


治丧那几天,许多从外地赶来的建筑师也到场,脸上都显得沉重。有个年轻人错过了送别,只能远远望着墓地说话——问她为什么没等他一趟。八宝山那些天很热闹。有人蹲在草地上抽烟,也有人低头整理资料。档案馆有人偷偷拍她的遗物,后来成了宝贝。


网上有资料说,去世时北京市把她的遗体处理过程等级安排在最高标准,这其实有些夸张。她归根到底是以专业身份留下来的。林徽因的影响力比很多人想象得更大,也比一些历史评论书里记的还模糊。她在职期间,参与了文化部建筑司十余项重点项目,1953年入选全国人大文物保护小组。三十年里,她问题目繁杂应对不倦。时有失手,也有应付漏洞,最多就“将就了事”。她自己也常后悔,但别人见不到罢了。


历史给她的定位历来有争议。有人觉得她的建筑学术成绩足以得上博士头衔,有人却认为她不过沾了梁思成的光。甚至2018年《纽约时报》那次悼念,一些国外网友觉得太过专注个人——她的贡献其实和团队绑定得很紧。可林徽因在那个时代的女性里,确实已经领先不少。权威数据显示,2021年清华大学统计建筑系女性教授数量只有22%,而林在五十年代就已“孤独出挑”。


她踏查西北地方的古建筑,写过榫卯与木构的书,但后来似乎被主流评论忽略了。有同行说,她的测绘成果部分后来成为国家文物修缮计划基础,这事到底是不是完全属实?有待考证。她设计人民英雄纪念碑时,底座的图纸至少一千张,终极稿某些细节还是受到当局打回重做。但她的坚持让整体美观度提升了几个档次,不太像敷衍项目。


林徽因这个人挺矛盾,她既是“文青”也是实干家。有时情怀先于规范,有时又斤斤计较于尺码数据。谁也说不好她真正看重什么,但在大多数中国近现代建筑史里,林徽因的名字总能榜上有名。有人悄悄说,其实她和梁思成之间偶尔也“内耗”,有过图纸意见不合的争吵。不过,她愿意为一块砖头讨论到深夜,这点似乎没几个人能做得到。


有关林徽因去世后的种种高规格待遇,官方态度很干脆,朋友之间也比较一致。可真正熟悉她的人,常念及她的任性与温柔。有时觉得她活得太用力,有时又怀疑她是不是太在意别人的看法。人就算得了这些待遇,心里未必就真的满意。或许她也并没有在意后世的评价。


建筑师、学者、艺术家、贵族气,混合搅拌后的林徽因,恰巧成为了近代中国最复杂的一幕剪影。没人能说得清她属于谁。也许她要的,也只是给中国留下几处不会被毁掉的屋檐罢了。


她的事,不难理解,也不容易彻底明白。

发表评论

德业号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德业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