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文章正文

清华园“荷塘月色”与敦煌“飞天琵琶”血脉相连的文明密码和基因

热点资讯 2025年07月13日 11:50 1 admin

1914年,清华学堂将“厚德载物”纳入校训。

清华园“荷塘月色”与敦煌“飞天琵琶”血脉相连的文明密码和基因

这,取之于被誉为“大道之源”“群经之首”的《周易》,即是这句经典名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先说第一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即宇宙;“行健”,即“行动刚强劲健”。整句话的意思是说:宇宙运行刚健有力,君子当如天,奋发进取、永不停歇。

再说第二句“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地势”,即“大地的气势”;“坤”,即“厚实、宽仁、和顺”。整句话的意思是说:大地的气势宽厚包容,君子当如地,增厚美德,兼容并蓄,承载万事万物。

百多年来,清华大学在学术追求上,始终坚守兼容并蓄的治学精神,倡导“中西融会、古今贯通”,既深研传统学问,又开创现代学术范式。

百多年来,清华人始终坚守德才兼备的育人理念。从“红色工程师的摇篮”,到新时代“全球战略”,一以贯之践行着“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宗旨。

百多年来,清华园里始终杨展着厚德报国的风帆。“两弹一星”元勋中的14位清华校友、“脱贫攻坚”中的清华团队,皆体现“载物”精神;疫情期间清华科研团队快速研发检测技术,更是当代诠释。

从早期培养“留美预备生”时要求“国学根基”,到今日苏世民书院促进文明对话,一代又一代清华人,始终以大地般的胸怀承载多元文化。

在远隔千里的敦煌,千年的多元文化交融相和,和合共生,与清华校训“厚德载物”穿越时空,交相呼应。

敦煌作为古代丝绸之路的枢纽,其艺术是汉文化、佛教、西域风格的“熔炉”,融合了印度、中亚传入的佛教题材的佛教文化,凝练出唐代绘画风格、儒家思想的中原汉文化,汇聚了波斯、粟特等地的色彩与图案的西域风格,折合出道教、民间传说元素的本土信仰。

在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和塑像中,随处可见不同文化符号的共存:

第220窟的“维摩诘经变”,描绘佛教居士维摩诘与文殊菩萨辩论的场景,中原士大夫形象与佛教哲学碰撞,展现佛教中国化的过程;

第323窟“张骞出使西域图”,将汉代历史事件与佛教传播叙事奇妙结合,象征东西方文化交流;

多窟可见的“飞天与供养人”, 飞天形象融合印度天人、中原飘逸画风与西域装饰艺术,供养人画像则呈现汉、回鹘、吐蕃等各族信众共同礼佛的场景;

第112窟“反弹琵琶”飞天,印度乐舞+中原线描,被视为乐舞艺术与佛教象征的巨佳结合,成为敦煌文化交融的符号;

第3窟“千手千眼观音”,观音信仰中的“千手”象征救度众生,壁画技法结合密宗仪轨,宗教与中原艺术完美融合。

敦煌艺术,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这一理念的视觉载体。

敦煌的“和合共生”,不仅体现在壁画内容上,还表现在艺术技法上的“共生”:印度凹凸晕染法与中国线描、佛教礼拜空间与世俗供养人画像、多朝代不同时期风格的叠加,无不体现“和而不同”。

清华校训“厚德载物”,强调包容与担当;敦煌艺术“和合共生”,展现多元共融。二者穿越时空的精神共鸣,共同诠释着中华文明“海纳百川”的底色。

从《周易》的哲学思辨,到莫高窟的视觉史诗,“厚德载物”与“和合共生”,始终是中华文明存续发展的内核,由古至今中华民族的精神坐标。

当清华的校训与敦煌的壁画隔空对话,我们看到的是五千年文明从未断裂的精神谱系——以德为基,以和为贵,在包容中创新,在传承中永恒。

发表评论

德业号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德业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