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文章正文

故宫藏品 | 清代玺印(图文)

热点资讯 2025年07月13日 11:50 1 cc

转自 壹壹呐 博物小记


【白玉盘龙纽“皇帝尊亲之宝”】(清早期)

白玉质,盘龙纽方形玺,汉文篆书满文篆书,面6.8厘米见方,通高6.1厘米,纽高4.3厘米。乾隆帝钦定二十五宝之一,据《交泰殿宝谱》,用此宝“以荐徽号”,主要是为前朝后妃上徽号或尊号时钤用。

故宫藏品 | 清代玺印(图文)


故宫藏品 | 清代玺印(图文)


【青玉交龙纽“制诰之宝”】(清早期)

青玉质,交龙纽方形玺,汉文篆书满文篆书,面13厘米见方,通高14.7厘米,纽高8.5厘米。乾隆帝钦定二十五宝之一,据《交泰殿宝谱》,用此宝“以谕臣僚”,但实际上多是在册书或诰命上钤用。按清朝定制,覃恩封赠五品以上官员及世爵承袭罔替者则颁发诰命,诰命因发放的对象不同名称也不同,官员本身受封称为“诰授”,封其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及妻,生者称“诰封”,死者称“诰赠”。但不管是“诰授”,还是“诰封”、“诰赠”,都要钤盖“制诰之宝”。

故宫藏品 | 清代玺印(图文)


故宫藏品 | 清代玺印(图文)


【玛瑙螭纽“随安室”印】(清雍正)

玛瑙质,螭纽长方形玺,篆书,面宽1.3厘米,长2厘米,通高1.6厘米,纽高0.6厘米。

故宫藏品 | 清代玺印(图文)


故宫藏品 | 清代玺印(图文)


【玛瑙龟纽“抑斋”印】(清雍正)

玛瑙质,龟纽长方形玺,篆书,面宽1.3厘米,长1.6厘米,通高1.6厘米,纽高0.9厘米。

故宫藏品 | 清代玺印(图文)


故宫藏品 | 清代玺印(图文)


【紫晶螭纽“乐善堂”印】(清雍正)

紫晶质,螭纽椭圆形玺,篆书,短径1.6厘米,长径2.3厘米,通高1.5厘米,纽高0.8厘米。

故宫藏品 | 清代玺印(图文)


故宫藏品 | 清代玺印(图文)


【寿山石双螭纽“圆明园”印】(清雍正)

寿山石质,双螭纽方形印,汉文篆书,面3.6厘米见方,通高7厘米,纽高2.5厘米。雍正帝此玺所指圆明园专指康熙帝的赐园而言,并不包括后来并入的长春园和绮春园。

故宫藏品 | 清代玺印(图文)


故宫藏品 | 清代玺印(图文)


【青玉交龙纽“文渊阁宝”】(清乾隆)

青玉质,交龙纽方形玺,篆书,面12.7厘米见方,通高9.5厘米,纽高4.9厘米,附系黄色绶带,此宝是专门钤盖在文渊阁本《四库全书》上的宝玺。

故宫藏品 | 清代玺印(图文)


故宫藏品 | 清代玺印(图文)


【青玉交龙纽“归政仍训政”宝】(清乾隆)

青玉质,交龙纽方形玺,汉文篆书,面6.3厘米见方,通高5.6厘米,纽高2.7厘米,附系黄色绶带。乾隆六十年(1795)九月,乾隆帝在宣布传位皇十五子颙琰,并于次年新正举行禅位大典的同时,又颁布谕旨:“朕归政后,凡遇军国大事及用人行政诸大端,仍当躬亲指教。嗣皇帝朝夕敬聆训谕,将来知所秉承,不致错失。” “归政仍训政”作为乾隆帝太上皇时期权力运行的基本机制,一直延续到乾隆帝去世为止。他以此约束嘉庆帝,保证了国家政治仍然按照他的意图运转,在乾隆晚期诸玺中此玺尤为重要。

故宫藏品 | 清代玺印(图文)


故宫藏品 | 清代玺印(图文)


【田黄石虎纽“乾隆御笔”印】(清乾隆)

田黄石质,虎纽方形玺,汉文篆书,面4.7厘米见方,通高6.2厘米,纽高3.5厘米。此宝与“所宝惟贤”、“德日新”为一组配合使用,是乾隆帝宝玺中钤用较多的一方,如著名的“三希堂”匾上就钤有此玺。

故宫藏品 | 清代玺印(图文)


故宫藏品 | 清代玺印(图文)


【青玉云龙纽“毓庆宫”印】(清嘉庆)

青玉质,云龙纽长方玺,汉文篆书,面宽2.8厘米,长4.6厘米,通高7厘米,纽高3.2厘米。

故宫藏品 | 清代玺印(图文)


故宫藏品 | 清代玺印(图文)


【寿山石雕云龙“政贵有恒”印】(清道光)

寿山石质,通体雕云龙纹方形玺,汉文篆书,面4.6厘米见方,通高9.9厘米。“政贵有恒”语出《尚书•毕命》周康王向毕公语:“政贵有恒,辞尚体要,不惟好异。” 将“政贵有恒”刻成宝玺,表明道光帝继位后对国家政策保持持续性、连贯性和稳定性的基本看法,与清帝一贯遵循的“法祖”政纲正相一致。

故宫藏品 | 清代玺印(图文)


故宫藏品 | 清代玺印(图文)

素材来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发表评论

德业号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德业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