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文章正文

1977年恢复高考,刘源报名参加遇阻,写信给邓小平:我想考大学

热点资讯 2025年07月06日 17:21 1 admin

1978年,26岁的刘源收到了一份特殊的信件,看了之后,眼泪几乎要掉下来。这封信来自北京师范学院,信中确认,他已被录取。

此时,刘源的父亲少奇同志已经去世近十年,母亲王光美还在监狱里服刑。

1977年恢复高考,刘源报名参加遇阻,写信给邓小平:我想考大学

1966年,刘源正就读北京四中,有学长突然找到他,神秘兮兮地塞给他一封信,让他转交给自己的父亲。刘源当时只有14岁,不懂弯弯绕绕,回家就直接转交了。

信中写了对高考制度的不满,当时的高考已经被当成是“培养资产阶级接班人的工具”,呼声之下,《人民日报》很快就登出了头条:“废止现行高考制度”。

当时的刘源或许根本不清楚,自己无意中参与了一场改变历史的“操作”,更不知道,未来的自己会亲自写出一封信,要求参加高考。

1977年,刘源在北京起重机厂当工人,双手满是老茧,身上总是一股机油味。8月份,突然有了政策消息,说高考恢复了,他心中一颤,赶紧找来了最新的报考条件来研究。

一行行字看下来,刘源发现政审条件里居然没有出身限制,只要本人没有历史问题、政治问题就行。他激动得想哭。也许上天要给他一个机会了,满怀希望的他赶紧去报名,结果报名表被退回来了。

1977年恢复高考,刘源报名参加遇阻,写信给邓小平:我想考大学

理由非常简单,当时刘源超龄了,考试需要25岁及以下,他已经超了一岁。工厂里另外9个年龄大的工友,也被一刀切地拒之门外。这些人都是老三届的,都有着同样的求学梦,却被年龄限制给卡死了。

深夜,刘源坐在房间里,给心中敬重的长者邓小平写信,信就一页纸,但每个字都写出了自己的心声,想考大学,却因超龄没有资格。

信件寄出后的十几天,刘源收到了回信,他和其他几个工友都收到通知,可以报名参加考试了。消息来得太突然,以至于他们拿到准考证时,距离正式考试只剩一个星期。

高考成绩出来后,刘源过线了,第一志愿选择了北大哲学系,第二志愿填北京师范学院历史系。按理说,成绩够了就应该被录取,因当时少奇同志还没有获平反,北大考虑再三还是将刘源拒之门外,幸好北师院的老师们给了他机会。

北师院学院革委会专门开会讨论,副主任崔耀先看着刘源的材料说:“这学生身体怎么样?”接着,他说有人曾因为肝炎被退回养病,需让他先去医院检查,身体合格了,那就录取。

一个敏感的政治问题,就这样被巧妙转化成了普通的体检问题。

1977年恢复高考,刘源报名参加遇阻,写信给邓小平:我想考大学

1978年,刘源终于踏进了梦寐以求的校园,可大学生活并没有想象中美好,领到的历史书扉页上,还印着要打倒他父亲的文字。

上课时,老师讲到这里,也会按照教材进行批判,这对他是很大的心理挑战,老师在台上声情并茂地批判父亲,底下同学们时不时瞄他一眼,刘源每次都只能低头沉默不语。

1980年,少奇同志的冤案终于平反了,此时刘源已经在大学里待了800多天,压在他心头的大石头终于落地了,可以堂堂正正做人了。

随着时代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获得了上大学的机会,1977年、1978年两年,全国1200万人参加高考,只有67.2万人被录取,录取率不到6%。2024年,报名了1342万人,录取了1042万人,录取率78%。

如今,一些人对高考制度提出了批判,认为这种考核方式照本宣科,没有考虑到学生的综合素质。但他们没有考虑,当年考生重新恢复考试机会,是多么不易,对寒门学子来说,这几乎是最公正的考察方式了。

1977年恢复高考,刘源报名参加遇阻,写信给邓小平:我想考大学

希望每一位学子,都能得偿所愿,肆意挥洒青春热血。

发表评论

德业号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德业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