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十大品牌文章正文

芯片圈炸锅,年轻人破格当教授,中国技术悄悄弯道超车

十大品牌 2025年11月13日 19:53 1 cc

刘灿现在很受关注,2025年9月他入选了麻省理工学院的“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亚太区榜单,这不仅是一个奖项,也意味着他的研究成果引起了全球产业界的重视,不到一个月后,他又被中国人民大学破格晋升为教授,那时他博士后出站才三年,这样的晋升速度在高校里几乎没有先例。

他做的事情,其实和一般人的想法不太一样,别人做芯片材料都是靠气体沉积一层层往上长,但厚度和结构不好控制,刘灿团队换个思路想,让原子自己从下面冒出来试试,结果真的成功了,他们这个方法每分钟能长出五十层,误差还不到半层,而且不用添新设备,老的产线就能用上,这招要是实际应用起来,可能帮国内芯片厂绕开光刻机被卡住的问题。

芯片圈炸锅,年轻人破格当教授,中国技术悄悄弯道超车

在三年时间里,这位研究人员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了三十多篇论文,其中三篇发表在《Science》上,九篇发表于《Nature》子刊,总影响因子超过400,这个成果在材料科学领域的同龄人中处于领先位置,同时他还申请了16项专利,多项专利已进入中试阶段,体现出他不仅注重发表论文,更致力于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产品。

他的成功不是偶然,本科在西北工业大学学习工程专业,锻炼出很强的动手能力,博士阶段进入北京大学,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博士后期间入选“博新计划”,获得国家直接资助,无需考核,可以自由探索研究方向,这条路径是国家近年来有意设计的,既重视基础研究,也强调成果落地,中国人民大学原本以文科见长,近年大力补强理工学科,为他提供了跨学科合作的机会,学校也愿意打破常规晋升他的职位。

芯片圈炸锅,年轻人破格当教授,中国技术悄悄弯道超车

国际上都在关注这个领域,美国在2024年追加了一亿两千万美元投入二维材料研究,欧洲也在持续投资,但至今没有解决量产问题,日本多年投资石墨烯没有取得成果,韩国专注于封装技术却未能突破核心生长工艺,刘灿团队的方法首次在材料生长环节让中国走在了前面,如果台积电或英特尔采用这项技术,就能从材料层面开始改变行业格局。

当然,有人对这位学者三年就晋升教授感到不解,认为他的教学经验可能不够充分,但可以看到他负责的是国家重点研发项目,成果已经在工厂进行试产,麻省理工学院在选人时,不只关注论文数量,更看重实际推动行业变革的能力,现在的评价标准正在转变,不再以发表文章多者为优,而是注重技术能否真正应用并带来实际的改变。

我觉得这件事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刘灿的成功不是突然冒出来的天才故事,背后有一整套制度在支撑他,从本科到博士后,再到成为教授,每个环节都得到了支持,没有卡在中间,而且他做研究不是为了发文章,是为了解决现实问题,这跟以前那种只看论文的路子完全不同。

现在很多人还在讨论怎么解决卡脖子问题,像刘灿的例子表明,真正的突破常常出现在没人留意的角落,不是依靠大量投入资金和人力,而是通过机制松绑,让合适的人去做合适的事,他的技术能不能最终实现产业化,还要看后续发展,但至少这条路我们已经走通了第一步。

发表评论

德业号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德业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