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十大品牌文章正文

评论丨没有一件个人藏品,文物鉴定大家留给世间的“有”与“无”

十大品牌 2025年11月12日 14:21 1 cc

11月10日,中国著名古陶瓷研究专家、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古陶瓷学会名誉会长、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耿宝昌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评论丨没有一件个人藏品,文物鉴定大家留给世间的“有”与“无”

在文物收藏热与文博商业化并行的当下,这位被文博界誉为“人间国宝”“中国古陶瓷鉴定第一人”的泰斗,留下的不仅是鉴定专著与捐献珍品,更是一套关于如何守护文明根脉的精神密码。这份密码,恰是破解当下文博行业诸多困境的关键钥匙。

据媒体报道,他半个多世纪鉴定文物数百万件,却没有一件个人收藏品。手握鉴定权者若想私藏,并不难。在古玩行业中,耿宝昌的选择显得格外清醒。

耿宝昌的无私,源于对文物本质的深刻认知。他亲眼见证了文物的颠沛流离,深知“私藏”只会让文物脱离公众视野,唯有归于国家,才能让其发挥传承历史的价值。

这种认知,让他超越了鉴定家的局限,成为文明的守护者。这种无私,本质上是对文物价值的重新定义。如今,当我们面对“民间文物难入公藏”“海外流失文物追索难”等问题时,耿宝昌的无私品格更具警示意义。它提醒从业者:文博工作者的首要身份是文明守护者,而非利益追逐者;唯有摒弃私念,才能让文物真正成为全民族共享的文化财富,而非少数人的奢侈品。

耿宝昌曾回忆,过去瓷器在人们心目中并没有太高的地位。以前故宫对外展示馆藏瓷器时,观众一看,又是“破瓷器”,连展厅门槛都不进。这种冷遇让他意识到,鉴定文物的终极意义,不仅是辨真伪、断年代,更要让文物“说话”,让大众读懂其背后的历史。

文物不应是库房里的沉默器物,而应成为大众触摸历史的纽带。耿宝昌的经历告诉我们,让大众接受文物,关键是搭建可感知的历史桥梁,让文物与大众的生活经验、文化认知产生联结。这种传播,本质上是将“文物史”转化为“大众能理解的文明史”,让历史不再是教科书上的文字,而是可触摸、可感知的文化记忆。唯有让大众真正读懂文物背后的文明密码,才能实现“让历史被看见、被记住、被传承”的目标。

耿宝昌先生离去了,但他留下的精神遗产远未过时。在文物保护面临新挑战、文化传承需要新力量的今天,他的无私品格提醒我们要坚守行业初心,他的技艺智慧指引我们要深耕专业根基,他的传播理念启示我们要创新传承方式。正如那些经他鉴定、守护的古陶瓷,历经岁月仍温润如初,他所代表的文博精神,也将在代代传承中,成为照亮文明前路的不灭火种。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赵清源

编辑 尹曙光

审核 王光东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评论丨没有一件个人藏品,文物鉴定大家留给世间的“有”与“无”

发表评论

德业号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德业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