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十大品牌文章正文

被中国超越?专家说两大核心问题未解,俄坦克主动防护远未实战化

十大品牌 2025年11月12日 06:23 1 admin

俄乌战场上火力交锋不断,装甲车辆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尤其是小型无人机和FPV攻击型无人机的普及,让曾经的“陆战之王”坦克频频中招。

俄罗斯早就宣传过一款名为“竞技场-M”的主动防护系统,号称能给坦克撑起“金钟罩”,可实战中的表现却让人跌破眼镜。

被中国超越?专家说两大核心问题未解,俄坦克主动防护远未实战化

俄制“装甲保护伞”为何难当大任

“竞技场-M”的起点不算低,从上世纪苏联末期就开始研发,折腾了几十年,俄罗斯国防部门一直把它当作应对反坦克武器和无人机的关键方案。

官方媒体更是多次造势,说它能自动探测来袭目标,在撞击前瞬间发射拦截弹摧毁威胁。

本来以为这么多年的研发,就算不是完美无缺,也该能应对战场需求。

被中国超越?专家说两大核心问题未解,俄坦克主动防护远未实战化

但后来发现,这款系统在乌克兰战场上几乎没怎么批量亮相。

俄军坦克反而都焊上了防攻顶笼,还有些是士兵们野战自制的反无人机装甲。

这些临时改装的装备,看着就挺简陋,却恰恰暴露了“竞技场-M”的尴尬处境。

核心问题出在雷达和算法上。

被中国超越?专家说两大核心问题未解,俄坦克主动防护远未实战化

俄军事专家维克托・穆拉霍夫斯基早就点破了,“竞技场-M”的雷达很难识别塑料这类无线电透明材料做的小型无人机。

这些无人机雷达截面积小,还喜欢低空飞行,传统的多普勒探测和动目标显示技术根本没用。

更麻烦的是,系统没法在短距离内把无人机和地面杂波区分开。

针对这些低速、轨迹又没规律的目标,跟踪和优先级排序的算法也没成熟。

被中国超越?专家说两大核心问题未解,俄坦克主动防护远未实战化

现代战场对主动防护系统的要求早就变了,可俄罗斯的研发思路好像还停留在应对传统威胁上,没跟上无人机发展的节奏。

俄罗斯电子工业基础本来就薄弱,苏联解体后军工体系又萎缩了,资金和人才都跟不上。

想搞出能应对复杂场景的高精度雷达和智能算法,难度确实不小。

如此看来,“竞技场-M”迟迟不能批量列装,不是偶然,而是系统性短板导致的必然结果。

被中国超越?专家说两大核心问题未解,俄坦克主动防护远未实战化

中国GL6凭啥能搞定无人机

就在俄罗斯为“竞技场-M”的技术瓶颈头疼时,中国的GL6型主动防护系统拿出了实实在在的表现。

这款系统针对性很强,就是为了解决现代战场的无人机威胁,同时兼顾传统反坦克武器。

它采用的随动式设计很有特点,能快速调整射角,不管目标从哪个方向、哪个高度来,都能精准瞄准。

被中国超越?专家说两大核心问题未解,俄坦克主动防护远未实战化

无人机最擅长的攻顶打击,在它面前也讨不到好。

公开的实弹测试里,GL6成功拦截过无人机挂载火箭弹的高仰角攻顶,还首创了同时拦截空中无人机和地面反坦克火箭弹协同攻击的案例。

毫无疑问,这背后离不开中国完整的工业体系支撑。

从电子元件到芯片,再到算法研发,都是自主可控的,这就让系统的稳定性和迭代能力有了保障。

被中国超越?专家说两大核心问题未解,俄坦克主动防护远未实战化

而且中国的研发一直盯着实战需求,大量的模拟测试和复杂环境验证,让GL6在应对各种威胁时都能从容不迫。

搞不清为啥俄罗斯明明知道问题所在,却迟迟解决不了。

或许是技术积累不够,或许是研发资源分配不合理。

但不管怎么说,现代战争不等人,技术短板带来的就是战场上的被动。

被中国超越?专家说两大核心问题未解,俄坦克主动防护远未实战化

俄军在乌克兰战场上损失的大量装甲车辆,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缺乏有效的主动防护能力。

中国GL6的成功,并非偶然。

它没有走俄罗斯那种固守传统技术路线的老路,而是结合电子工业和人工智能的优势,针对性突破关键技术。

如此看来,主动防护系统的竞争,拼的不只是单个技术的强弱,更是整个工业体系和研发思路的较量。

被中国超越?专家说两大核心问题未解,俄坦克主动防护远未实战化

其实坦克防护技术的发展,说到底还是为了适应战场环境的变化。

无人机的普及让主动防护系统成了装甲车辆的“必需品”,而不是“加分项”。

俄罗斯“竞技场-M”的困境,给各国军工发展提了个醒,跟不上战场需求的研发,再长时间也难以形成实战能力。

中国GL6的表现,也让我们看到了国产军工技术的进步。

被中国超越?专家说两大核心问题未解,俄坦克主动防护远未实战化

它不只是一款装备的成功,更体现了中国在国防科技领域找准需求、突破核心的发展思路。

未来战场只会更复杂,主动防护系统还需要不断升级,但至少现在,中国已经在这个领域占据了主动。

各国的国防技术发展都有自己的国情和短板。

俄罗斯的困境值得同情,但也给我们带来了启示。

被中国超越?专家说两大核心问题未解,俄坦克主动防护远未实战化

技术研发不能闭门造车,更不能脱离实战。

只有紧跟战场变化,补齐核心短板,才能真正打造出能保护士兵生命的“战场保护伞”。

要不要我帮你整理一份俄中主动防护系统实战案例对比清单,把两者在战场应用和测试中的关键表现,对应,看起来更直观?

发表评论

德业号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德业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