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十大品牌文章正文

歼8立项到歼10飞天,四十年磨一剑,中国航空实现从追赶到并跑!

十大品牌 2025年09月29日 23:22 1 admin

1965年5月17日,总参谋长罗瑞卿大将批准新型歼击机研制方案,命名为歼8。

歼8立项到歼10飞天,四十年磨一剑,中国航空实现从追赶到并跑!

罗瑞卿大将

此时,中国空军主力还是仿制苏联的歼7,面对频繁入侵的敌机显得力不从心。

歼8的设计指标是实用升限1.9-2万米,最大速度2.1-2.2马赫。

这些数据在今天看来平平无奇,但在当时却意味着巨大的技术跨越。

漫长征程

歼-8的研制选择了一条相对稳妥的路径。

601所提出两个方案:单发新机型(后来的歼9)和双发改进型(歼8)。考虑到发动机研制周期长,最终决定先研制采用两台涡喷7发动机的歼8。

歼8立项到歼10飞天,四十年磨一剑,中国航空实现从追赶到并跑!

后来的歼8

1969年7月5日,歼8首飞成功。然而从首飞到定型,这条路走了整整十年。

1985年,具备全天候作战能力的歼8I才最终定型。此时,距项目启动已过去二十年。

二十年时光,世界航空技术突飞猛进。

F14于1974年服役,F15在1976年投入使用,苏27也在1977年首飞。歼8刚刚定型就已落后于时代。

歼8立项到歼10飞天,四十年磨一剑,中国航空实现从追赶到并跑!

F14

歼8的研制过程充满艰辛。遇到跨声速抖振问题时,由于缺乏大型风洞,总师顾诵芬想出土办法:在机身上贴毛线,亲自乘歼教-6伴飞观察气流

这种科研条件下的创新精神,成为中国航空人的宝贵财富。

另辟蹊径

当601所埋头改进歼8时,中国航空人也在探索其他路径。其中最特别的当属“空中李向阳”歼12。

歼8立项到歼10飞天,四十年磨一剑,中国航空实现从追赶到并跑!

歼12

这款单座小型超声速歼击机空重仅3.1吨,翼展不到9.2米,设计理念是“到处能飞,到处能打”,开展“空中游击战”。

1973年,叶剑英元帅观看表演后,亲切称其为“空中李向阳”。

然而,歼12过于追求轻小,导致火力弱、航程短等致命缺陷。

1979年,上级决定歼12不装备部队。

这个充满想象力的尝试如昙花一现,却为中国航空人积累了宝贵经验。

与此同时,更先进的歼9项目也在推进。

1966年确定的性能指标达到马赫数2.4,升限2.1万米。

为集中力量,1970年,601所歼9设计大队300余人南下成都,组建了611所。

歼9最终选择了鸭式布局、腹部进气的设计方案,这个构型在多年后的歼10上重获新生。

但由于指标一再提高和技术储备不足,歼9于1980年终止研制。

厚积薄发

1984年,航空工业部讨论新一代歼击机方案时,三个选择摆在面前:南昌的变后掠翼方案、沈阳的正常布局方案和成都的鸭式布局方案

611所凭借歼9积累的大量风洞试验数据,最终赢得信任。

1986年,国家正式批准歼10立项,代号“10号工程”。

歼8立项到歼10飞天,四十年磨一剑,中国航空实现从追赶到并跑!

歼10

56岁的宋文骢被任命为总设计师。

这位参加过抗美援朝的空军机械师,带领团队在零经验的情况下,攻克了电传飞控系统这一核心技术难关。

歼-10采用了“一平三下”的先进航电布局,腹部进气、鸭式气动布局,与当年歼9的设计思路一脉相承。

但不同的是,这次中国航空工业已经具备了实现这一设计的技术基础。

研制过程依然充满挑战。新技术的比例超过60%,按照航空史上的经验,这样的项目风险极高。

项目一度面临下马风险,幸得上级力排众议才得以继续。

一剑开天门

1998年3月23日,是决定歼10命运的日子。

试飞员雷强在起飞前悄悄写好遗书,对宋文骢说:“就是摔,我也要把飞机摔在跑道上。”

歼8立项到歼10飞天,四十年磨一剑,中国航空实现从追赶到并跑!

功勋试飞员 雷强

当歼10原型机腾空而起,现场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飞机在天空平稳飞行四圈后安全降落,观礼人群爆发出久久不息的掌声。

雷强紧紧拥抱宋文骢:“宋总,这才叫真正的飞机啊!”

这一天后,宋文骢将自己的生日改为3月23日。歼10,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

更令人惊叹的是,在长达六年的试飞中,歼10完成了数百个试飞科目,没有发生过一次严重事故。

2004年,歼10正式定型交付部队。

从歼10A到歼10B、歼10C,不断改进的“猛龙”系列成为中国空军的主力机型。

从雪域高原到南海深处,都能看到它们巡航的身影。

历史的转折

歼10的成功,得益于历史的机遇。

90年代,中国引进了苏7战机,其配备的AL31发动机恰好解决了歼10的动力问题。

这个巧合背后,是中国航空工业几十年积累的必然。

从歼8到歼10,几代航空人用青春和智慧铺就了通向蓝天的道路。

歼9虽然下马,但其鸭式布局的研究为歼10奠定了基础;歼12虽未装备,但其创新思维启迪后人;歼8系列虽性能有限,却为中国培养了一整代航空人才。

正是这些看似“失败”的探索,共同托举起了歼10的一飞冲天。

中国航空工业用四十年时间,完成了从追赶到并跑的艰难转变。

如今,歼10已出口到多个国家,成为中国航空工业的名片。

而从歼10到歼20的跨越,只用了不到十年时间。

歼8立项到歼10飞天,四十年磨一剑,中国航空实现从追赶到并跑!

歼20

这种加速度,正是建立在前辈们打下的坚实基础之上。

当歼10战机划破长空,那些曾经为中国航空事业奉献青春的人们,或许会想起顾诵芬院士贴毛线时的执着,想起宋文骢改生日时的深情,想起雷强写遗书时的决绝。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飞机有一代飞机的担当

从“八爷”到“猛龙”,不仅是中国航空技术的飞跃,更是一个民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的传承。

那些未能等到歼10首飞的老一辈航空人,他们的梦想最终在年轻一代手中化为现实。

而中国航空工业的故事,还在继续书写新的篇章。

发表评论

德业号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德业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