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十大品牌文章正文

为什么有些歌听多了会上瘾?

十大品牌 2025年09月21日 23:53 1 cc

再看《你看时间等过谁》中的“青春时光要怎么留住,满头白发要怎么变黑,你看时间啊,它等过谁?......”

还有《江湖一笑》中的“剑起江湖恩怨,拂袖罩明月,西风叶落花谢,枕刀剑难眠,汝为山河过客,却总长叹伤离别......”

这些熟悉的旋律和歌词,相信你肯定有所耳闻吧!

那么,这些 “洗脑神曲” 为何有如此魔力呢?

本文从心理学、脑科学、认知科学和营销学及社会学等不同角度,尝试分析其中的奥秘。

首先,在心理学上,“洗脑神曲” 的现象是所谓耳虫效应(earworm)导致的,即“歌曲或旋律在脑中不断重复、不受意识控制”的体验。

科学家将这种感觉形象地比喻为“认知瘙痒”——就像被蚊子叮咬后忍不住抓挠,大脑也会不自觉地反复“抓挠”那段旋律。

为什么有些歌听多了会上瘾?

当一段旋律如虫子般钻入耳朵,在脑中自动循环播放,心理学将其称之为“不自主音乐意象”。它本质上是大脑听觉皮层的自动激活——只需听到几个音符,听觉皮层便会自动填补后续旋律,如同条件反射。

很多人有过这种体验:一段旋律在脑海中自动循环,不受控制。于是就会不自觉地哼起歌儿来。

为什么有些歌听多了会上瘾?

其次,从脑科学角度讲,这种现象的产生,与大脑的工作机制密切相关。大脑会利用不同的功能模块分别来处理音乐的不同部分,如旋律和歌词。

旋律属于程序性记忆,由小脑和基底神经节负责。就像身体记住骑自行车的动作一样,无需刻意回想就能自动再现。

而歌词则属于语义记忆,需要海马体与额叶皮层协作存储,更像是电脑里的文本文件,需要 “命名保存” 才能长期留存。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常常记不住歌手名字,却对歌曲旋律念念不忘。

一般地,这类歌曲往往具有以下三个显著特点,首先,结构很简单:旋律多为短句循环;其次,节奏鲜明:每分钟125拍左右的密集节拍;第三,重复设计:高频重复,降低大脑记忆负荷。

为什么有些歌听多了会上瘾?

这些特征让神曲成为大脑的“舒适区”——面对海量信息轰炸时,处理简单的旋律如同“中学生做完物理难题后做小学数学题”,这种类似于“降维打击”的体验几乎不耗费认知资源。

脑科学研究发现,这类“洗脑神曲” 的魔力,能轻松感触发“大脑的奖励机制”。这与大脑中的神经递质多巴胺有关。

当我们听到熟悉且喜欢的音乐时,大脑会释放多巴胺,产生愉悦感和满足感。这会诱导我们反复去听这些歌曲,以获取更多的多巴胺,最后结果是让人越听越想听。

而根据认知科学,大多数人会因为熟悉而喜欢。所以,当你多次听一首新歌后,你会不自觉地喜欢上它。

在认知学中,有一种现象叫“纯粹接触效应(Mere Exposure Effect)”,它是指:

个体对一个中性或积极的刺激(如声音、图像、符号、人等)仅仅因为反复暴露(接触),而对该刺激产生偏好或积极态度。

这个定义读起来有点绕,简而言之就是“越熟悉,越喜欢”。即人对陌生事物的态度随接触频率增加而改善。

据此,第二次听歌的愉悦度高于第一次,第三次又高于第二次。这类似于被困者逐渐依赖绑匪的“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大脑也会对反复出现的旋律产生情感联结。

在认知科学中,还有两个效应在起作用。

一个叫“加工流畅性(Processing Fluency)”,它是指信息被大脑处理的难易程度。当一个刺激(比如一段旋律)容易处理时,我们就说它的加工流畅性高。

另一个叫“流畅性偏好(Preference due to Fluency )”,它是指高流畅性会带来积极的主观体验(如熟悉感、愉悦感),并导致偏好和喜爱度提升。

重复聆听使得旋律的加工流畅性极高,这种轻松、熟悉、不费力的感觉本身就会带来微妙的快感。大脑很可能错误地将这种因处理顺畅而产生的积极感受,这就导致了“越听越觉得好听”的现象。

换句话说,通过重复曝光,即纯粹接触效应,大脑提升了加工流畅性,而流畅性的提升又带来了更积极的感受和偏好,即流畅性偏好。

而这种“流畅性偏好”的提升,会被大脑认为是本人对歌曲喜爱的提升。

例如,当工作场所反复播放某个歌曲后,人们会不自觉地对它产生好感,做起事来仿佛更得劲似的。

所以,即使那些你最初完全无感的曲子,在短视频平台反复曝光后,你的态度常会悄然转变——你慢慢喜欢上它了!

更重要地,当歌曲与视频或情感场景绑定后,造成的记忆烙印会更加深刻。

例如,若你在朋友聚会时听到《小苹果》,此后每次旋律响起都会唤醒快乐记忆。这也是为什么伤感BGM《你若安好我不打扰》能在毕业季爆火——它精准刺中了年轻人情感空窗期的集体情绪。

为什么有些歌听多了会上瘾?

短视频平台的传播模式,进一步强化了这种记忆。15 秒到 60 秒的短视频,往往截取歌曲的高潮部分,通过多次重复播放,加深旋律在大脑中的印象。同时,视频中的画面、情节与音乐形成多通道记忆,视觉与听觉相互强化,让歌曲更容易被记住。

对此,笔者深有体会。

记得读研时去黄山游玩,彼时乃三月之春,但当一行人从温暖的山下乘坐索道抵达山上之后,天上竟然下起了鹅毛大雪。整个黄山银装素裹,一派仙气飘飘的恢弘之气。而本人当时正在听加拿大歌手席琳·迪翁(Céline Dion)的几首歌,其中有她的代表作《The power of love》,充满激情的音乐与漫天飞雪融为一体,大气磅礴,浑然天成。

多年以后,每当笔者看到漫天飘雪之时,耳畔仿佛总会响起这首歌;而每当再听这首歌,脑中也会不自觉地浮现黄山那气势恢宏的雪景。

从营销学的角度看,“洗脑神曲” 的诞生并非偶然,而是精心策划的结果。音乐创作者和营销团队通过大数据分析,精准定位目标受众,根据他们的喜好和心理需求,创作出具有传播潜力的歌曲。

以《蜜雪冰城主题曲》为例,其旋律简单、歌词重复,“你爱我,我爱你,蜜雪冰城甜蜜蜜” 短短一句,以 3.6 秒为周期不断循环,极易上口。这首歌的目标受众主要是年轻人和学生群体,其轻松、欢快的风格,以及亲民的歌词,与蜜雪冰城的品牌形象高度契合,成功吸引了大量消费者的关注。

短视频平台的算法推荐机制,也为 “洗脑神曲” 的传播提供了助力。平台通过分析用户的行为数据,将符合用户兴趣的歌曲精准推送给目标人群,实现了歌曲的快速传播和广泛覆盖。同时,歌曲与各类热门话题、挑战相结合,进一步激发了用户的参与热情,形成了病毒式传播效应。

最后,从社会学来看,“洗脑神曲” 的流行,反映了当代社会快节奏、碎片化的文化特征。它们以简单、直接的方式,满足了人们的娱乐需求,成为社交互动和情感表达的重要载体。然而,过度依赖 “洗脑神曲”,也可能导致音乐审美趋于单一,对高质量音乐作品的关注减少。

参考文献







https://www.chinatimes.com/cn/hottopic/20200730000024-260817http://www.ifuun.com/a2018081915665104/https://www.sohu.com/a/309472577_119097https://m.jiemian.com/article/2361585.htmlhttps://www.vogue.com.tw/feature/content-38128https://blog.sina.com.cn/s/blog_60e657160100qfpn.html

END


来源:物含妙理

编辑:未


转载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

不代表中科院物理所立场

如需转载请联系原公众号

发表评论

德业号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德业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