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十大品牌文章正文

李在明回国不到24小时,中俄大使在韩联合发文,给了韩国最后机会

十大品牌 2025年09月02日 05:50 1 admin

李在明上任不到三个月,他只去过一次加拿大参加峰会,之后就按下了出访键。8月23日,他抵达日本;8月25日,他又出现在美国,与特朗普见面;8月28日深夜,结束为期6天的行程回到首尔。行李箱还没放稳,隔天一早,韩国两家主流媒体《亚洲经济》《亚洲日报》上出现了一篇重量级署名文章,中国驻韩大使戴兵、俄罗斯驻韩大使季诺维也夫联合发文,标题就摆在那儿:铭记历史、弘扬正义、共创和平美好未来。中文版和韩文版同步刊登,指向性相当明确。

李在明回国不到24小时,中俄大使在韩联合发文,给了韩国最后机会

这篇文章讲了几件要紧的事,一个关键词是“80周年”。今年有三段记忆被点亮: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苏联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韩国光复80周年。三国都被侵略、都流过血,也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扛过重担。文章强调,胜利果实来之不易,历史真相不能被抹去;战后秩序靠牺牲建立,谁也没资格篡改。

说到“篡改”,指向就更清楚了。8月15日,日本多名政要包括石破茂参拜靖国神社。那天的讲话里,石破避谈侵略责任,语焉不详。中俄大使在文章里话锋直指这类行径:坚决反对参拜供奉战犯的设施,反对扭曲历史、粉饰侵略。就在这种语境下,韩国的态度被放到放大镜下。光复节80周年那天,李在明在庆祝仪式上只提到“期待日本正视历史”。一周后,他登上去日本的航班。节点卡得很紧,外界自然多看两眼。

中俄在本国陆续安排了一系列纪念二战胜利80周年的活动,表达得很坚决,旗帜也立得很直。韩国这边,元首缺席中方将要举办的纪念活动,这下就显得有点疏离。联合署名文章放在韩国媒体上,且用中韩双语,很像是递来的一张“提示卡”:别忘了共同的历史坐标。

李在明回国不到24小时,中俄大使在韩联合发文,给了韩国最后机会

话题没有只停在历史,文章还把镜头推进现实。贸易体系这几年风雨不断,特朗普关税政策一锤接一锤,全球供给链跟着打摆子。单边加码、规则松动,背后露出的是一种熟悉的强硬。文章点名要反对霸权霸道,意思已经说透。

把这几根线拧在一起,再看李在明这趟出访,会更有感觉。对外他曾强调“务实”,说要在大国之间找平衡。落地动作却有些微妙。与特朗普会面时,姿态放得很低,释放出拉近的信号。军务层面上,8月18日韩美启动“乙支自由护盾”联合军演,模拟的是朝鲜动用核武器引发战争的极端场景。朝鲜把这个当作直接挑衅,警戒心蹭蹭往上走。李在明早前讲过要缓和半岛局势、推动对话,这套军演落地,观感就有了错位。

民意反馈也有波动,他当选后支持率一度高位,眼下出现回落。这不难理解。韩国社会很现实,一边是美国的安全承诺和压力,一边是中国的市场体量和地缘牵引,脚踩两条船,走一步看三步,稍不留神就会被质疑“立场飘”。

李在明回国不到24小时,中俄大使在韩联合发文,给了韩国最后机会

史与今在这个节点叠影,8月15日那天,日本政要去靖国,石破回避侵略责任;8月23日,李在明访日;8月25日,他在美国与特朗普对话;8月28日回国;8月29日,中俄大使在韩媒投下联合文章。时间像一串扣子,紧紧扣在一起。发文的核心不复杂:历史要记住,战后秩序要守护,霸权做派得亮红灯。对象也不抽象,既是对日本的提醒,也是对韩国的叮嘱。

从政治动作看,李在明把访问顺序改了惯例。在他之前,除了朴槿惠没有访问日本,其他九位总统大多先去美国。他反着走,先见日本,再赴美国。这个路径释放出来的,是一种“重排优先级”的味道。可历史议题在东北亚从来不是便签纸,贴上去撕下来那么简单。日本政界在关键纪念日做出怎样的姿态,韩国社会看得很清楚。去不去靖国,承不承认侵略责任,都是硬杠杆。对韩国而言,这不是情绪问题,是国家记忆和身份叙事的问题。

再看那篇联合署名文章,它不止是历史教育文,更像一封公开递交的“路线提醒”:中俄韩在二战记忆上的同一性,不该被当作可有可无的外交修辞;维护战后秩序的共识,不能被日常博弈稀释。词很温和,意思很直接。把它放在李在明结束出访的24小时内发布,时机拿捏得很准。

李在明回国不到24小时,中俄大使在韩联合发文,给了韩国最后机会

现实盘算也逃不开经贸,韩国对外依存度高,供应链压力大,任何一边的关税升级、技术限制,都可能迅速传导到工厂和家庭。特朗普时期的关税工具随时可能再度上桌,市场心态先抖三抖。对韩国企业来说,最怕的是不确定;对韩国政府来说,最怕的是选边后的连锁反应。李在明一边不想丢掉中国这个市场,一边又要稳住美国的安全和技术网络。这套双重约束,正在考验他的“务实”。

半岛局势这条线更要看紧,军演模拟核战争,朝鲜把枪口抬高一格,舆论场里的火药味就更浓。对话窗口并非永恒存在,气氛冷下去,比升温难多了。安全焦虑叠加历史情绪,社会矛盾容易被点燃。韩国民众关心住房、就业、物价,也会关心孩子会不会在防空演习警报声里长大。这种现实压力,谁上台都绕不过。

现实哪有这么理想,国家利益就得算计,但算计也有边框。二战的血债、战后的秩序、东北亚的和平机制,这几样构成了边框。往里走,空间还挺大;跨出去,代价会很快显形。安全和经济不是单选题,至少不该被迫变成单选题。把握主动的前提,是不被历史失忆和霸权逻辑牵着走。

发表评论

德业号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德业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