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十大品牌文章正文

7:4,特朗普败诉,美法院正式裁定,特朗普无权对中国加征关税

十大品牌 2025年08月31日 17:11 1 cc

谁才是美国加税的真正“裁判”?这个问题,终于在一场针锋相对的判决中有了答案。8月29日,美国法院以7比4的投票结果否定了特朗普的加税权力,这一记“闷棍”不仅打在特朗普头上,更直接敲向了他整套以关税为武器的贸易逻辑。美媒毫不讳言:这是对特朗普贸易政策的一次正面撞击。可问题是,这个结果会让特朗普收手,还是会逼出新的花样?

7:4,特朗普败诉,美法院正式裁定,特朗普无权对中国加征关税

这场判决带来的第一波震荡,不在北京,而在华盛顿。因为它不是单纯的输赢,而是一记制度层面的警钟:总统不能随意挥舞关税大棒。宪法早已写明,征税权属于国会,除非得到明确而有限的授权。

法院的7比4,像是一次制度与个人意志的硬碰硬,也揭开了特朗普整个贸易政策的法律根基有多么脆弱。

讽刺的是,这一击败并非外部强加,而是内部反噬。发难的不是中国,而是美国自己的企业与州政府。原材料上涨、供应链紊乱、出口萎缩,把他们逼到墙角。最终,5家中小企业和12个州联合将特朗普告上法庭。

7:4,特朗普败诉,美法院正式裁定,特朗普无权对中国加征关税

这不是零星抗议,而是商业主体对“加税狂潮”的集体起义。连特朗普亲自任命的法官,也在判决中选择倒戈,这说明问题早已超出政治立场,而是法律在说话。

如果把镜头拉远,中美之间的博弈才是这场判决背后的深层背景。特朗普自上任以来,把关税当作“万能铁锤”,2月借口“芬太尼”危机加10%,3月再加20%,4月干脆宣布“全面对等关税”,税率飙升到125%,算上既有的税,综合税率一度接近245%。这几乎不是谈判筹码,而是关税战争的狂飙。中国当然不可能坐视,被逼出的回应更加强硬:对等加税、不可靠实体清单、稀土管制,轮番上阵。

结果,美国想砸出中国的妥协,却意外砸出了一个更强硬的对手。

7:4,特朗普败诉,美法院正式裁定,特朗普无权对中国加征关税

正因为如此,法院的判决才有一种“回正”的意味。特朗普妄图借助《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绕过国会这一常规程序。他将所谓“紧急状态”精心包装,伪饰为自身权力的合法来源。然而所谓的“芬太尼危机”与“贸易逆差”,在法官眼里根本不是“异常和特殊威胁”。法院直接泼了一盆冷水:IEEPA(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从未赋予总统加税的权力。

于是,特朗普的加税逻辑瞬间失去了法律的支点。

然而,不要低估特朗普的韧劲。败诉的当天,他就放话要继续上诉,并且准备把案子送到最高法院。保守派大法官占多数,其中三位还是他亲自任命,这让他看似还有翻盘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就算IEEPA这条路走不通,他手里还有《贸易扩张法》第232条,这部法律允许总统以“国家安全”为由加征关税。钢铁、铝、汽车,他都用过这一招。换句话说,B计划早就备好,特朗普完全可能换条小路继续打关税战。

7:4,特朗普败诉,美法院正式裁定,特朗普无权对中国加征关税

问题是,市场和企业最怕的不是关税有多高,而是政策的不可预测。今天10%,明天125%,企业该怎么定价、采购、签合同?《华尔街日报》直言:败诉对特朗普的政治冲击大于经济冲击。因为企业们已经习惯了这种“特朗普式波动”,甚至为最坏的结果都做了准备。真正的伤害在于不确定性,这种看不见的成本,远比税率本身更可怕。

这场判决,表面上是法官否定总统权力,实际上是美国三权分立的一次显影。总统想扩权,国会要夺回权力,法院充当裁判。有人说这是宪政的胜利,但从另一面看,它也折射出美国政治极化:制度在运行,效率却在下滑。

7:4,特朗普败诉,美法院正式裁定,特朗普无权对中国加征关税

所以,这次7比4的结果既是特朗普个人的挫败,也是美国政治撕裂的投影。但它并没有让中美博弈画上句号。特朗普已经表态要继续上诉,中国更不会等着美国内部斗争落定才决定对策。未来的关税战,还会继续在法律与政治的夹缝中延伸。

一个判决,震动的不仅是关税条款,更是长达数年的中美较量。特朗普失去的,是“我说了算”的空间;中国握在手里的,则是逐渐沉淀下来的实力底牌。在这场没有剧本的拉锯战里,谁能稳住阵脚,谁就能把握主动权。

发表评论

德业号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德业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