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十大品牌文章正文

溥仪去世后李淑贤生活拮据,为继承遗产打了10年官司,最后如何?

十大品牌 2025年08月28日 21:11 1 admin

1967年十月,北京的天气已经凉了下来,没有人会把协和医院那间简陋的病房和帝王的荣耀联系起来。溥仪脸色苍白,手指紧攥着李淑贤的手,话音很低:“没能留给你什么好日子,也没剩下几样值钱的东西。”房间里空气凝滞,李淑贤站在床前发呆。她嘴里还嚼着昨天剩下的馒头,不知怎么,心里堵了个疙瘩,偏偏哭也哭不出来。人到了绝望时,总是变得木讷得很。这一刻,真算命运没跟别人通个气,谁能预见堂堂一代皇帝的遗孀,最后只攒出几千块稿费,转头又为治病花得干干净净?唏嘘归唏嘘,这种落差陈年老账翻新似的,哪说理去?

溥仪去世后李淑贤生活拮据,为继承遗产打了10年官司,最后如何?

一时间,李淑贤的生活跟过山车似的,峰顶到谷底就隔一张存折。房租水电卡着点儿交,每月的工资卡在赤裸裸的数字上,分文不差。老房子冷得钻进骨头,她只敢晚上省一顿饭,好留着点钱给自己备药。可她从来没想过,自己会被一本叫《我的前半生》的书卷进一桩持续十年、又像没完没了的遗产官司里头——结果呢?这场官司,到底究竟让她拾到了什么?还是说什么都没捞着?

溥仪去世那天,政协的人进了西交民巷那处小院,把溥仪遗下的东西一一清点登记。当年那个跟帝王无缘的小院里,端着个红木箱子。箱子里的东西倒不见得多贵重——一叠发黄的手稿、几封信、溥仪用过的玉雕印章。一张旧工资条塞在夹缝里,还有一张溥仪年轻时的老照片,背面写着“末代皇帝最后一次回故宫”。这些杂七杂八的玩意儿,被造册成了127件。其实,比起来,有的宫廷佛珠、象牙扇还真不是当时最值钱的,偏偏没人预见到,那沓手稿后来成了众人抢破头的焦点。

溥仪去世后李淑贤生活拮据,为继承遗产打了10年官司,最后如何?

李淑贤站在那,看着一切像局外人。她和溥仪的婚姻,谁也说不清是缘还是劫。1960年,她在医院遇到溥仪,是位老同事帮他们搭的线。后来溥仪时常去医院复查,两人也就慢慢熟悉了。她和溥仪婚礼很简陋,组织上替他们报销了所有费用,外加分了一间小屋。表面看,似乎是破镜重圆的新生活。实际没几个月,问题就堆上来了。

溥仪生活技能基本为零,李淑贤下班回家,面对的是连被褥都不会叠的丈夫。溥仪花钱也没数,工资到手就散了。这样的日子,哪有传说里那些富贵荣华?日常甚至有点狼狈。最难的是没了他以后,李淑贤靠一份护士工资扛着,几年下来,连点积蓄都守不住。遇上自己生病,家里就只剩下满柜子的账单。那时候,她硬着头皮给上级写信,结果只批下每月六十元的补助。就这样,她熬了一年又一年,有时候想想真不知该不该怪溥仪这一生没出息。

溥仪去世后李淑贤生活拮据,为继承遗产打了10年官司,最后如何?

但李淑贤始终守着那堆手稿和物品,说什么都是“历史见证”。她不爱多说,但这些东西在她心里分量很重,估摸着远远超了它们本身的价值。等到1984年,《我的前半生》终于面世的时候,她看见人们把这本溥仪口述的书抢得火爆,心往下一沉——怎么自己却只收到区区300元生活补助?是自己疏忽了?还是谁在动手脚?

细细翻那段往事,1950年代溥仪在抚顺战犯管理所完成初稿,之后有亲弟溥杰帮忙记录,再到群众出版社的编辑李文达接手整理出版。资料都查过,李文达后来讲过,出版社支付了总共一万元稿费,跟溥仪一人一半。外人看来,各安其份。但现实比这复杂多了。1985年那阵,意大利导演贝托鲁奇要买书的电影版权,报价9万元——这可不是小数目!

溥仪去世后李淑贤生活拮据,为继承遗产打了10年官司,最后如何?

李淑贤自觉理应得收获。毕竟溥仪是她丈夫,作品也属于家属?她提出异议。可李文达也不买账,梗着脖子回话:“我投入几年整理当然有权利。”事情眼看着就要变筋斗。转头又有香港导演找李淑贤签了转让协议,书一本竟然卖了两次版权。局面混乱不堪,法官们头痛,社会也嘈杂。李淑贤和李文达,双方在法庭各自亮出证据,互不相让。有时她回头琢磨,真要是当初没坚持,现在还能不能站上这张法庭?

官司一拖再拖,直到1995年末,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才划出道来:那本书的著作权归属溥仪。李淑贤那会儿已经七十多岁,当场眼泪就噙在眼眶里。可偏偏命运和她较着劲——等来的不是版权的红利,而是大病缠身。1997年,李淑贤病逝,一分实际受益都没拿。这样的结局,相信很少有人能料到。

溥仪去世后李淑贤生活拮据,为继承遗产打了10年官司,最后如何?

他们的故事里并不总是悲伤。1993年,有工作人员无意间在溥仪旧居发现一本日记本,上头满是颤抖的笔迹。写的是溥仪在日本扶持下登基时的见闻,配着几张历史性照片。资料专家跑来看,开口就认定是重要史料。那阵子,李淑贤又翻出些旧照片,有溥仪身穿龙袍站在太和殿的留影。当年御用摄影师随手签名留作纪念。不是所有宝贝都能换钱,这一批新资料偏偏让法院多了斟酌的分量。“就像命案悬而未决,突然冒出个现场录像”——有评论写得挺形象。

正当版权之争还未落地,国外专家又在东京档案馆查到溥仪当年满洲国的密信。这些碎片拼合起来,补足了历史空白。可历史往往无解,新材料只让官司变得更为复杂。也没人能说得清,这些增补、这些补丁,究竟是帮了忙,还是反而让事情搅混。

溥仪去世后李淑贤生活拮据,为继承遗产打了10年官司,最后如何?

法院终审认定了归属,但李淑贤已不能得见。后来其他亲属又试图分羹,一份又一份证明材料,像下大雨时的积水,一点点溢出法院门口。终归,法官不为所动。这本书记载的不只是某人个人记忆,更是时代烙印。

2007年,终于有部门放话:《我的前半生》属于国家。世上的讨论到这也就搁下了。有人觉得合情合理,毕竟跟整个国家历史紧紧相关。可李淑贤呢?有的替她惋惜。她没得到应有的份额,是亏欠,还是天意?

溥仪去世后李淑贤生活拮据,为继承遗产打了10年官司,最后如何?

溥仪去世时曾说:“这书是写给历史的,归所有人。”这句没什么文学色彩的话,后来倒成了定音锤。2010年再版重新出版,出版社把全部收益捐作历史研究。历史最终变成公众的家当,具体到个人,却又留下遗憾。

档案馆里保存着官司的卷宗,西交民巷老屋还在。那些房间见证了整件事的过程和摇摆。老物品陈列着,也许尘封之下还有一些未被说出的真相。

溥仪去世后李淑贤生活拮据,为继承遗产打了10年官司,最后如何?

如果说,这场官司有什么最直接的实用意义,大概是有人看到权利和身份并无绝对的安全感。“万历十五年”里说一家不圆,事实何尝不是?李淑贤和溥仪最终都没真正等到心底那一份平静,可能细想也没必要非要答案。

反正,这世上的曲折很少按计划走。独属于他们的往事,只能让人留点念想罢了。

发表评论

德业号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德业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