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十大品牌文章正文

日本不准各国参加九三阅兵,中方一点不惯着,这事不解释清楚没完

十大品牌 2025年08月28日 14:35 2 cc

先说数字。2015-09-03,北京举行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和阅兵。约12000名官兵参加,装备500余件,航空器近200架。

日本不准各国参加九三阅兵,中方一点不惯着,这事不解释清楚没完

这场活动引发东京的紧张。2015-08,日本政府经驻外使馆向多国传话,要“谨慎考虑”出席北京的仪式与阅兵,重点对象包括欧洲与G7成员。

当时的动机并不复杂。日本担心活动叙事凸显二战侵略史。也担心中国借阅兵展示新装备,改变地区观感。两层考虑并行。

中国的口径明确。2015-08,外交部发言人陆慷公开表态,纪念是“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重申邀请面向国际社会,不针对任何国家。

现场细节能说明意图。受阅方队中出现二战盟军老兵代表。多国军人受邀参加方队与观礼。纪念主题与二战反法西斯框架挂钩,弱化双边对抗色彩。

装备层面也很直观。东风-21D首次系统亮相。东风-26对外公布射程覆盖约3000-4000公里。长剑-10A巡航导弹成列。外界解读聚焦反介入与远程打击能力。

日本不准各国参加九三阅兵,中方一点不惯着,这事不解释清楚没完

对日本来说,形象代价不小。2015年是安倍内阁推进新安保法的节点。法案在9月通过,放宽集体自卫权。北京的阅兵与东京的法案被外界并置讨论。

回看后续,东京并未停下舆论操作。日本外务省官网长期维护“东海油气田现状”页面。到2024-06,页面标注中方在所谓“日方中间线”以西建有18处平台。

北京的回应一贯。中方强调东海至今未划界,“中间线”是日方单方主张。中方在自己管辖的海域进行油气活动,合法正当。对日方抗议不接受。

2015之后,东海议题反复冒头。2016-2024年,日方多次发布空照图并抗议。中方每次都回到两点:未划界、各自海域活动。建议回到2008年共识思路谈判。

2008-06,中日曾达成“东海问题原则共识”。内容包括在春晓等海域探讨共同开发。此后因政治氛围转冷,落实停滞。2012后几乎冻结至今。

日本不准各国参加九三阅兵,中方一点不惯着,这事不解释清楚没完

2016-2024,东海油气平台争议常年滚动。2022-07,日本称发现17座平台;2024-06更新为18座。中方多次表明立场,并提议通过对话处理具体技术问题。

对地区格局的影响,更多在心理层面。北京在2015年公开展示远程与反舰能力,强化外界对解放军现代化节奏的认知。东京则加速法理与装备更新相匹配。

日本的外交沟通手法,也留下记录。2015年的“谨慎考虑”劝告,被欧洲媒体披露。效果有限。欧洲内部以务实为主,按本国政治需求选择代表级别。

中国方面的应对并不复杂。持续公开活动信息,强调反法西斯与国际合作的框架。对外宾采取礼宾安排和历史叙述两条线并行,减少对立叙事的空间。

事后结果可量化。2015年当天国际领导人出席数达到30。多国军队参与方阵或派观察员。日本的游说未能阻断大多数与会决定,只影响了个别国家的级别。

日本不准各国参加九三阅兵,中方一点不惯着,这事不解释清楚没完

东京的回应路径是“法制+装备”。2015-2020,自卫队引进F-35A/B并推进“出云”级改装。2022-2024,岸田政府决定采购远程对地导弹,目标是“反击能力”。

北京与东京在东海的互动,则是“既竞争又压线”。双方都避免触发武力冲突。以海警执法与舆论战为主。每次摩擦都以外交口径收束,留出谈判接口。

各方的判断逐步收敛。欧洲把2015年的北京活动视作历史纪念与现实安全两件事分看。韩国以半岛局势为优先,选择与中俄都保持沟通窗口。

接下来看趋势。若2025围绕80周年有新纪念安排,东京大概率会再次做舆论预置,话术仍是“谨慎”。北京会继续把活动放在反法西斯与多边框架中。

东海方向,技术层面还在走细化路径。日本会继续发布平台数量变化。中国会推进既有海域的勘探开发。政治层面的突破,仍取决于重启2008年共识的条件。

小结三点。第一,2015年的外交拉扯没有改变出席版图,说明游说边际有限。第二,装备展示改变威慑感知,日方法制与装备升级是直接反馈。第三,东海争议会长期化,需要把控节奏与窗口。

最后回到初始问题。日本干预他国出席与否,法律依据薄弱,更多是政治表态。中国的回应以公开透明与历史框架为主,并辅以硬实力展示,形成组合拳。

发表评论

德业号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德业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