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十大品牌文章正文

扶不起的阿斗:苏联养15年,中国养20多年,为何仍穷困至今?

十大品牌 2025年08月24日 15:52 1 admin

**阿尔巴尼亚:20年“输血”之后,怎么还是那副模样?**

扶不起的阿斗:苏联养15年,中国养20多年,为何仍穷困至今?

咱们常说,帮人帮到底,送佛送到西。可这句话用在国家之间,好像总有点说不通。你说中国给阿尔巴尼亚那么多钱、那么多项目,饭都快喂到嘴边了,这小兄弟还是一贫如洗——到底哪儿出了岔子?想想看,倘若你每天都有人给你端饭递水,是能撑得起一家,还是等着下顿施舍?阿尔巴尼亚这几十年来,活得像个“被养大的孩子”,可偏偏一直长不大。

把时间拨回上世纪五十年代,那个年代的阿尔巴尼亚其实挺有希望。建交不久,就被先后两个“大块头”社会主义国家轮番关照。苏联先出手,建电厂、化工厂,把巴尔干这个小国架在现代化轨道上推。但这帮大哥们的脾气,说变就变,1961年底苏联突然翻脸,扔下烂摊子就走人。想象下,一个国家正指望这些工厂带动经济,你一夜之间没了技术、没了资金、没了懂行的人——跟停电差不多,整个国家一下泡汤。

扶不起的阿斗:苏联养15年,中国养20多年,为何仍穷困至今?

阿尔巴尼亚那会儿什么感觉?其实咱老百姓都有切身体验,就像你家突然断了煤气,做饭都成问题,赶紧四处找邻居救急。阿尔巴尼亚那阵子也是,一边抓耳挠腮,一边派人到中国“求医问药”。说实话,那时候中国自己的日子也不好过,靠着节省省出来的粮食、钱、设备,给阿尔巴尼亚送去了一波又一波援助。

说支援吧,真是拼了命。当年中国工人到阿尔巴尼亚,住在工地临时棚屋,吃的是腌咸菜,干的却是国家工程。从水泥厂到发电厂,几乎都是中国绘图、设计、带工人上手。有人调侃,中国援建队就是“包办婚姻”——连工人技能培训也一手抓。你说,别人花钱请专家咱们还得管教酒绿灯红吗?但阿尔巴尼亚人其实家底薄,他们学习起技术来,总有点靠天靠地的心态,稍微难点的技术、稍微复杂点的维修,便是“下次等中国师傅来了再说”。

扶不起的阿斗:苏联养15年,中国养20多年,为何仍穷困至今?

这种帮扶模式,最初看着热火朝天——工厂剪彩,领导讲话,满城都是“工业革命”的希望。过了几个月,有些厂子却连灯泡都不亮了。管理层还是老一套,以完成指令为荣,出了问题翻箱倒柜找援助,没人想着自己动手开窍。中国师傅撤了,工厂也就歇了。工业搞成“建成即顶峰”,这是阿尔巴尼亚小镇居民都心知肚明的事儿。闲话说回来,这种情况,就像你家装了高档厨房,却连最基本的水龙头怎么换都不懂。

到1978年,中国实在撑不住了,终止援助。那一年,阿尔巴尼亚很多家庭也许都很久没开过荤。粮食断了,项目停了,谁都看出来——总靠别人过日子,终归不是长久打算。外面的饭断了,家里的锅又漏水,吃不上饭,还得想法偷摸从别处捞外快。阿尔巴尼亚人,也渐渐学会了“向外捞”,不再相信头顶上会掉馅饼。

扶不起的阿斗:苏联养15年,中国养20多年,为何仍穷困至今?

“怎么会这样?”有人问——几十亿人民币的援助,几十个大型项目,就像一座座金山丢进湖里,怎么没溅起水花?其实真相很残忍:再好的外援,盖不了制度的短板。阿尔巴尼亚自建国以来,经济架构一直偏狭,自给自足的小农思想根深蒂固。工厂可以建,体系却没人整理配套。你见过手工做鞋的人去开机器人流水线?光靠一腔热火也点不着技术长远的火种。多数工厂热闹三月,之后就成“历史遗迹”。

再往后看,生活现状更扎心。国家只有一条45公里的高速公路,其他地方呢?冬天,地拉那郊外的路泥泞不堪,卡车陷进去半天爬不出来。设备坏了,零件运不来;产品造出来,销售渠道全卡死。水泥厂、“斯库台机械厂”等等援建项目,原材料进不来,产品出不去,工人们只能晒太阳等“好消息”。很多老人会讲,以前苏联来的专家最怕喝阿尔巴尼亚人的自酿葡萄酒——太“原生态”,技术还没带动生活呢。

扶不起的阿斗:苏联养15年,中国养20多年,为何仍穷困至今?

更闹心的是电力。水电站是命根子,占了全国供应的九成多。可那些机器,早在60年代就装好了,年头久了连机械师傅都两眼发懵。2007年,地拉那全年停电超过200次,居民都习惯了“今天有电明天不敢指望”。外国企业人走马灯式来考察,看到半夜全城黑灯瞎火,一转身就撤了投资。阿尔巴尼亚的制造业,始终乱成一锅粥——GDP里只有个“边角料”,出口还都是农产品或廉价服装。

经济长年单一,政府手头紧得像包穷皮夹。非正规生意遍地开花,地下经济占去三四成以上。税收少得可怜,政府能动的资金,减得只剩修补旧路和发福利的骨气。有时候,刚发工资,下午就看见路边又停电了,市场生意三三两两,没人敢赌长远。但外债那摊事更像定时炸弹,年年涨,利息都快吃掉GDP的几分之一了。

扶不起的阿斗:苏联养15年,中国养20多年,为何仍穷困至今?

司法呢?就别提了。法院都是积案如山,打官司耗时两年算快的。企业有个纠纷,等判决的时候,早黄了。你刚想创业,光审批手续都能耗掉一个年轻人的青春。大家久而久之也就学会了“偷着来”,能躲就躲,能省就省。不交税、不守规矩,变成了默认操作。

到2021年,全国人口300万,干农业的就有一半多。用的器械是什么?铁犁、手扶拖拉机、单轮车……听起来像农博馆的展品,实际却是每家必备。年轻人觉得没前途,能找到“出口”的,不是做黑工,就是跑地下金融,或者干赌场。这世道,阿尔巴尼亚人总觉得“一夜暴富”才靠谱。有人跑到意大利或者德国去做苦工,还能养家糊口。蛇头生意兴旺,偷渡变成青年人的梦想。

扶不起的阿斗:苏联养15年,中国养20多年,为何仍穷困至今?

说穿了,这个国家最后是个大杂烩:工业靠外援,农业吃老本,商业靠投机,社会救助靠捐赠,年轻人靠“跳槽”去国外讨生活。政党轮替成了打擂台,政策不是为了改革,是为了维稳。谁上台,谁就想稳住局面,不去冒险动结构改革。大家都一样,维持现状比奋力一搏更加“稳当”。

有人说,国家就像一个孩子,究竟什么是成长的标志?是自己能吃定饭,还是等着别人喂饱?阿尔巴尼亚这几十年,走了不少弯路,多少次等着奇迹,结果始终没走出低效的怪圈。或许有一天,他们能放下依赖心理,翻修一下土路,维修下电站,做出自己的产品,不再盼望外来的“输血”。

扶不起的阿斗:苏联养15年,中国养20多年,为何仍穷困至今?

你问结局如何,我也说不准。阿尔巴尼亚,几年后会不会变得更好?谁都说不清。只是,我们都明白,外援就像给力输血,终究不是自己的心脏。国家的成长,怕是要靠自己动手,哪怕慢点,也要自己迈步走出去吧。

发表评论

德业号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德业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