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十大品牌文章正文

80年前印尼巴厘岛女性照片:上身不穿衣服,自然大方盯着摄影师看

十大品牌 2025年08月14日 02:34 1 cc

1940年,巴厘岛的某个午后,阳光还没太毒,森林的空气里混着泥土和潮气。背着篮子的女人,站在树荫底下,穿着岛上特有的布,眼神平静。说来简单,这样一个瞬间,其实埋着不少机心:她是当地的普通妇女?还是摄影师眼里的“异域风情”?我们对她凝视时,她是不是也在回望我们?要是你我当时站在边上,是不是只觉得,这就是个生活里忙活的女人。

80年前印尼巴厘岛女性照片:上身不穿衣服,自然大方盯着摄影师看

她裹着那块叫“卡因”的布——没有一针缝线,就这么绕了一圈,像是在身体和土地之间挂了层温柔的帷幕。女人的布上,是那种老巴厘的几何纹路,也许是她母亲早年自织,也许是村里人腊染的。不用说,谁家里有好看的布,总能让邻居多瞧两眼,背后也许还暗藏着身份、审美的故事。岛上的女人都这样穿,既凉快也方便,没人把“裸露”当回事;天气太热,田地里、香料铺里,谁还讲究那么多规矩?和岛外人来的道德标准比起来,这儿的人看得开。

她肩上搭着一条布,有时叫selendang,有时叫kemben——不固定,随手一搭,可能前一天还是弟妹拿去擦汗的布。不穿罩衣不绑胸布,倒不是没钱买,而是岛上的女人自有一套生活逻辑。你看她肩膀光裸,和稻田里的绿影子倒映在一起,干活儿时胳膊能撒开,不会蹭到泥也少了束缚。母亲教女儿,祖母教母亲,这种穿法一代一代传下来,没人当它是“贫穷”,反而是顺应了热带的“活法”。

80年前印尼巴厘岛女性照片:上身不穿衣服,自然大方盯着摄影师看

手里的篮子是岛民常用的工具,黄麻织的,轻巧又结实。每早出门,女人们总是拿着这样的篮子,装米、捡果子、拣香料,忙得像不停转着的风轮。岛上的黄麻种得广,家里有几亩地的人,总能抽空编点儿篮子,卖了换点家用,都靠这些细碎的活儿过日子。篮子里头有时是饭,有时是祭品,也有可能是刚刚地里拔出来的青草。她站在树荫里歇气,或许刚刚才和邻居聊完家长里短,也或许是摄影师让她定定地看着镜头,所以才显得那样笃定。

话说,巴厘岛是在印尼穆斯林大国里守着印度教传统的地方。家家户户清晨都要供奉花环,喂神龛一口食物,女人就是这些仪式的主角。别看她是一介村妇,但每逢祭祀,都要早起忙活祭品。这样的“主妇”,其实也是“神明的代理人”,夹在家人和神明之间,那种责任感,未必是城市姑娘能体会的。

80年前印尼巴厘岛女性照片:上身不穿衣服,自然大方盯着摄影师看

1940年是个乱世,岛上还是荷兰殖民地,外边的世界已经开始闹腾,日本人快要过来了。那年头,西方摄影师隔三差五到村里拍照,说是民族学,说是考察,其实也有点好奇、窥探的味道。镜头前的女人被叫成“native girl”,为人类学家留了影,但拍摄者的心思未必那么纯真的。常会把她们当成“野蛮”标本,或是异国风情的摆设。也难怪,岛上的女人们穿着自在,本地人看得惯,外来人却总是喜欢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所谓文明和野蛮。说到底,她们那种从容,是外人学不来的。

可说来也怪,那女人的神情其实很容易被误解。摄影师也许想拍个“被看”的对象,可她偏偏不低头,也不避让,眼神里带着种说不出的静气。有人说她在反抗物化,被拍照是被凝视,其实,她也许根本不在乎这些“观看-被观看”的套路。我们再看这张照片,会发现,她不卑不亢,反而像是用沉着的眼光把旁人打量了个遍。

日子再往后推,印尼独立了,城市里的风气渐渐变了——衣服越穿越多,卡因只留在了夜晚睡觉或偏远的村子里。城市女孩开始穿更“现代”的上衣,kebaya也流行起来。时代变了,外来的宗教和道德标准慢慢渗透进来,那些“自然”的穿法渐渐被收起,只剩下逢年过节、宗教仪式时才会偶尔露一露痕迹。母亲还曾骄傲地教女儿怎么穿卡因,现在的小姑娘却更愿意去城里买现成的衣裳。

再有几年,这样的场景慢慢退进了生活的缝隙,成了村里老人的回忆或博物馆里的展品。旧时岛上的女人,衣着是为方便,是为土地而生,并不是“落后”或“贫穷”;可“文明”的水流越来越湍急,最终把这些穿衣习惯也给冲走了。现在你再在巴厘岛上转转,除了在山谷里偶尔碰到祭祀时的老人,已经很少有人这样穿。

想到这张照片里的女人,你会不会觉得,她其实代表的是某种人类最自然的状态?到了今天我们审视自己的生活,是否也常会为所谓的“文明”规诀而把一些本来的自在给套住?照片之外,那片森林还在,那口篮子还在转移,可她的目光,究竟在想些什么,却没人能说得清。或许,那是岛屿沉默的回答,也是向着远方世界的提问。

发表评论

德业号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德业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