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十大品牌文章正文

有人在北京遇到仙人,问了他三个问题

十大品牌 2025年07月18日 16:35 1 admin

今天原本计划讲名山大川的神秘结界,但前几日在一座古寺的际遇,让我临时改了主意。

有人在北京遇到仙人,问了他三个问题


那日,我去京郊一处钟灵毓秀的山上古寺,为读者确认清明专场的祈福法会事宜(法会已圆满举行)。六年前,我们曾在此为读者做过法会,光阴荏苒,竟是一轮小轮回。寺内古树参天,梵音袅袅,令人心静。谈妥正事,蹭了顿清净斋饭,便与几位老居士闲谈。


我素喜与居士攀谈。如今人心浮躁,出家师父亦难免沾染尘嚣,反倒是许多居士心无旁骛,纯心向佛,常有真知灼见。寺观里的“高人”,未必是袈裟加身者,也可能是青衫布履的居士——“愿随夫子天坛上,闲与仙人扫落花”。


其中一位老居士,慈眉善目,见我随僧人往后殿走时“顺”了两个供果苹果,非但不恼,反端来一盆清水,温言道:“洗洗再吃。” 我递一个给他,他含笑摆手:“施主吃得,贫僧吃不得。”


他打了个比方:“好比一座果园,累累硕果。路人渴了摘一个解渴,是人之常情。但守园人若摘食,便是监守自盗,恐惹佛祖不快。”


我嬉笑:“佛祖心宽,只要不烧园子,这等小事睁只眼闭只眼啦。”

老居士莞尔:“佛祖自不在意。然古刹之中,环境特殊,有些心眼窄的瞧见了,给施主些小小惩戒,虽无大碍,终归不美。”


闻此言,我心头一凛——此老居士不简单!世人常言在寺观不敬遭罚,以为是佛祖或护法降罪。实则佛祖岂会计较这些?护法亦无暇顾及。多半是寺中修行的,心眼小,爱计较。看来以后真得收敛些,别总踩道观门槛、顺寺院供果了。


我立刻恭敬“三问”:为何在此做居士?过往行止?修行等级?

老居士淡然道:五十多年前,他身为军人,负伤来山下军区SL部疗养(我心下了然,能在此疗养,当年必是军中大佬。再推算时间,应是南疆战事负伤),常来寺中静心,甚喜此地。退伍退休后,索性长居于此,做个扫叶人,看云卷云舒,观人间百态。


我肃然起敬,原是一位战斗英雄!提及曾在苏州遇一军人出家的师父,字迹圆融平和,毫无戾气。老居士合十道:“上马杀贼,下马学佛,是真佛行。”


我趁机探问战场可遇奇事?他沉吟片刻,目光悠远:“确有一桩…亦是我长留此地的缘由。”


**战场迷踪:小少年**


时间倒回三十多年前,南疆烽火。世人多以为那场战事摧枯拉朽,实则凶险异常。对手刚挫败法、美,拥兵百万,自诩“世界第三”,兼之丛林地形诡谲,是块硬骨头。


他率尖兵突入,开局即遭重创,陷入重围,弹尽粮绝,几近绝境。

生死一线间,密林深处,忽现一人影。

竟是个小少年!身着古雅马褂,纤尘不染,与周遭泥泞血腥的丛林格格不入,恍若古画中走出。众人大惊,疑是敌探,枪口齐指!

少年神色自若,将一封信置于地,转身便走。

他惊疑拾信,展开一看——竟是张精细地形图,标注了一条隐秘突围路径!“有救了!”他猛拍大腿,急命追寻少年。士兵回报:少年似有神通,众人甫一合围,其身影一晃,便消逝于莽林,无踪无寻。


顾不上深究,众人按图索骥,果然寻得生路,绝境逢生。

战事胶着。一次推进中,他遭炮火重创,自觉无幸,决意断后,掩护战友。打完最后一梭子弹,面对蜂拥之敌,他咬开手榴弹拉环,闭目待死。

忽闻一声轻叹。

睁眼,那少年竟立于身前!时间仿佛凝固,他动弹不得,敌兵亦如泥塑。少年轻轻掰开他紧握手榴弹的手,取过,向前一掷,顺势将他向后一拽——他只觉身体腾空飞起,再醒时,已在后方担架之上,旋即又昏厥。


待彻底清醒,人已在京郊军区医院。他急述少年两次相救奇事。听者面面相觑,只嘱他安心休养。随后数日,反复有人细问细节,又被带去大医院,做了详尽检查,尤重脑部。


他察觉异样,厉声质问医生。医生支吾,他便以拒疗相胁。最终,部队来人摊牌:

“同志,那少年…并不存在。”

来人出示“铁证”:突围战友证词(无人见少年)、战场救援记录(无神秘人介入)、医学报告(暗示脑创伤致幻)。结论:是重伤下的幻觉,战场常见。

“安心休养,会好的。”来人拍拍他肩膀。


他难以置信,却又无力反驳。伤渐愈,心中疑窦却如藤蔓疯长:少年是真是幻?何人?为何救他?他日日苦思,几近魔怔。

护士宽慰:“英雄捡回性命,还有何放不下?”

他执拗道:“无关生死,只求真假。”

护士建议:“山上古寺有佛骨舍利,心疑者常去祈福,或可一试。”

他偷往焚香,未解心结。但寺中宁静,古树青山,令他心绪稍平。此后常来静坐,不烧香,只看景。转业退休后,更成常客,帮扫庭院,与众居士熟稔,然心结未解。


寺中有位须发皆白的老居士,常与他一同扫落叶,偶有交谈,相交经年。一日,老居士忽问:“心中有何块垒?终日郁郁?”

他犹豫再三,终吐露心事。

老居士道:“有高人相救,幸事一桩,何苦自缚?”

他道:“我只求真相!是幻是真?那少年何在?!”

老居士叹息:“存在如何?幻象如何?万般皆相,非相即空。执着为何?”

他垂泪:“道理我懂!但若不见少年,我死不瞑目!此乃心魔!”

老居士凝视他良久,叹道:“心魔不除,道心难证…也罢。明日卯时,山下等我,带你去见一人。”


**草庐交流与迷踪**


次日拂晓,他山下久候,不见老居士。正焦灼,忽见一人踏晨露而来——正是那战场少年!容颜如昔,未改分毫!

他狂喜,热泪盈眶,紧握少年之手——他没疯!少年真实存在!

他连珠发问:你是谁?为何救我?如何报答?

少年答:“山野修行人尔。昔日在十万大山清修,路遇战火。家国兴亡,匹夫有责。救你非为私恩,乃尽本分。不必挂怀。”

心结稍解,他仍不肯放:“你在何处求索?我…能随你求索真理否?”

少年遥指后山:“我之草庐,便在此处。交流有先后,无分贵贱国界。既为同道,自可共参。” 从此,他每日随少年于后山草庐解惑。所谓交流,无非静坐、读经(道典、佛经、儒家经典皆涉,少年言:“大道至简,不拘一格”)。少年点拨,常一语破的,令他醍醐灌顶。


如此数年。一日,少年忽道:“我将远行,办一件事。或速归,或…永不归。”

他惊问:“凶险否?”

少年点头。

他急劝:“君子不立危墙之下!既凶险,何故往?”

少年反问:“当年你断后赴死,十死无生,为何不退?”

他答:“为护身后袍泽。”

少年道:“我亦为护身后之人。”

他惑:“如今何来战场?”

少年目光深邃:“求索界亦非净土。同道万千,道场各异。争端起时,以和为贵,能谈则谈。然若有人恃强,非要夺你根本…” 少年顿住,目光如电。

他仍不解:“终究是名利之争。求索人当超然物外,何苦卷入?”

少年凝视他:“若恶徒强占你贤妻,你是奋起抗暴,还是怨妻貌美招祸?”

他语塞,仍辩:“名利私欲,求索真理人当弃之如敝履!你说过,求索真理不分国界,只看青天真理!你为何看不破?”

少年摇头,语气沉静:“求索真理确无国界。然求索真理者…亦有祖国。”

言罢,少年转身,飘然而去,再无音讯。

他依旧每日去后山草庐,看日升月落,古树青山。一日,他如常前往,却惊觉——迷路了!

日日行走的熟路,竟杳然无踪!他遍寻后山,荆棘丛生,哪还有小径?哪还有草庐?

问寺中僧人,皆答:“后山从未有庵,更无小道士。”

他失魂落魄,又寻那白发老居士,遍寻不见。其他居士愕然:“寺中何曾有过须发皆白的老居士?素来只见你一人扫叶、独行、自语…”

他不信,调取监控。画面冰冷:确是他独自扫落叶,独自登山,独自对空言语…自始至终,孑然一身。

刹那间,老居士之言如惊雷炸响:“万般皆相,非相即空…”

恍惚间,又似大悟。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或许,世上本无小少年。

或许,世上亦无老居士。

或许…他便是那小少年。


老居士合十,含笑问我:“你是谁?”

我顽心忽起,亦笑答:“我是那小少年。”

他点头,目光澄澈:“我便是那老居士。”

相视而笑。

他是大智若愚。

我是大愚若智。

山风过处,落叶簌簌,仿佛也在轻笑。

发表评论

德业号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德业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