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圆明园被烧毁160年后,专家打捞河道时,挖出一个罕见的文物

排行榜 2025年11月16日 18:44 1 cc

北京西郊,秋风卷着银杏叶飘在圆明园福海遗址。

考古队的抽水机还在嗡嗡作响,御河故道的最后一层黑淤泥被掀开时,铁锹突然撞上了硬东西。

“铛”的一声脆响,一个裹满泥浆的“铁疙瘩”滚了出来,拿在手里沉得惊人。

谁也没想到,这个不起眼的泥团,半个月后会露出金灿灿的模样,把160年前的战火与屈辱,重新拉回大家眼前。

圆明园被烧毁160年后,专家打捞河道时,挖出一个罕见的文物

老实讲,这枚鎏金铜象首的经历,简直比故事还传奇。

1860年10月18日,英军指挥官詹姆斯・布鲁斯下了纵火令,圆明园被烧了三天三夜。

那些烧了150多年才建成的亭台楼阁,还有五朝帝王收藏的宝贝,要么被抢要么被烧。

档案里记着,光是官方清点过的被掠文物就有一百多万件,小到先秦的铜器,大到乾隆的御用钟表,能搬的都被联军装走了,搬不动的就直接砸毁。

圆明园被烧毁160年后,专家打捞河道时,挖出一个罕见的文物

象首能留下来,纯属意外。

当年抢劫快结束时,联军士兵觉得有些铜器太沉,带着不方便,就随手扔进了御河。

还有些大型鎏金摆件,搬运时不小心滑落进泥水,没人愿意冒险打捞。

这枚象首就是其中之一,它原本是乾隆时期“鎏金象足八卦鼎”的右耳,高37厘米,重14.3公斤,就这么坠入河心,被一层又一层的淤泥和枯叶盖住,一睡就是160年。

圆明园被烧毁160年后,专家打捞河道时,挖出一个罕见的文物

科技扒开淤泥,金光重现人间

2014年起,圆明园管理处就开始搞“数字圆明园”和“考古清淤”,一边用科技还原园林原貌,一边清理遗址里的淤泥。

技工老张的铁锹再次碰到硬物时,现场早就架好了高清延时摄影和水质监测设备。

工作人员没敢直接上手,而是把裹着泥浆的象首整体套箱,小心翼翼送到了恒温实验室。

圆明园被烧毁160年后,专家打捞河道时,挖出一个罕见的文物

清理的过程特别考验耐心。考古人员用竹签、羊毫笔,蘸着去离子水,一点点剥离象首表面3毫米厚的钙化物。

说实话,这活儿比绣花还细,稍微用力就可能伤到下面的鎏金层。

后来用X光探伤才发现,象首脖颈处有四组对称的榫眼,说明它原本是大型器物的一部分。

荧光光谱检测更让人惊喜,检出了金和汞的成分,这是典型的“火法鎏金”工艺。

圆明园被烧毁160年后,专家打捞河道时,挖出一个罕见的文物

这种工艺早在战国时期就有了,到乾隆年间被造办处的匠人玩到了极致。

把金箔和汞调成金泥,涂在铜胎上,加热到300℃让汞挥发,金层就牢牢粘在铜胎上了。

随着淤泥被清理干净,象鼻的弧度、微翘的象牙,还有象耳上隐隐约约的“回”字纹都露了出来。

查了《内务府活计档》才确认,这就是乾隆三十五年造的那对“鎏金象足八卦鼎”的残件,专门放在圆明园“澹泊宁静”殿里,象征着“天下归仁”的寓意。

圆明园被烧毁160年后,专家打捞河道时,挖出一个罕见的文物

不止是文物,更是文明的对话

这枚象首的出世,让不少人重新认识了清代宫廷的工艺水平。

18世纪时,欧洲的耶稣会士把“汞齐鎏金”的方法写进报告传回西方,但清宫匠人的手艺明显更胜一筹。

象首的内壁只有2毫米厚,里面还藏着细得像头发丝的加强筋,象鼻卷翘的地方是中空的,用失蜡法一次成型,几乎没有焊接的痕迹。

圆明园被烧毁160年后,专家打捞河道时,挖出一个罕见的文物

对比同期欧洲宫廷的鎏金器物,壁厚普遍是4到5毫米,还得用铆钉拼接,看着华丽但不够轻巧。

更有意思的是象首的纹饰,象额中央有一块1.5厘米见方的浮雕,居然是法兰西百合花和中式缠枝莲缠在一起的图案。

专家推测,这是乾隆特意让造办处为接待荷兰使团做的,既体现了西方的圣洁寓意,又含着中式“生生不息”的祝福,算是18世纪全球化的一个小缩影。

圆明园被烧毁160年后,专家打捞河道时,挖出一个罕见的文物

象首展出后,直接引爆了“圆明园热”。

首都博物馆专门开了“灰烬与金光”展厅,第一天的预约量就突破了5万人次,服务器都瘫痪了。

有位白发老者在展柜前站了很久,他是圆明园建筑师“样式雷”家族的后人雷超英,他说小时候祖父告诉他,图纸还在但魂散了,现在这象首就是魂的一部分。

圆明园被烧毁160年后,专家打捞河道时,挖出一个罕见的文物


年轻人的玩法更潮,把象首做成表情包、数字藏品,还有B站UP主用3D打印复原了“象足鼎”的全貌,播放量破了千万。

文旅部还借着这股热度,推出了“圆明园数字回宫”计划,用AI把出土的碎片和海外流失文物的影像拼起来,虚拟复原了300多件重器。

在国际上,这枚象首还为流失文物追索提供了新思路。以前追讨文物,主要靠197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公约,但很多外国博物馆总以“证据不足”为由拒绝。

这次象首的实验室报告、考古记录、水文数据凑成了完整的“出生证明”,2025年11月初,国家文物局就以这个案例为核心,向大英博物馆发函,要求对23件疑似圆明园鎏金铜器进行成分比对。

圆明园被烧毁160年后,专家打捞河道时,挖出一个罕见的文物

本来想只说说这枚象首的故事,但后来发现它承载的太多了。

它是圆明园劫难的见证者,是清代工艺的代表作,更是中西文明交流的实物证据。

160年的沉眠,没有让它失去光彩,反而在重见天日后,让更多人记住了历史,感受到了文化的力量。

圆明园被烧毁160年后,专家打捞河道时,挖出一个罕见的文物

毫无疑问,文物的价值从来不只是材质和工艺,更在于它背后的故事和精神。

这枚鎏金铜象首告诉我们,文化不会被烈火焚毁,不会被淤泥掩埋,只要有人记得、有人守护,它就会一直流传下去。

就像那些在圆明园遗址上新生的草木,只要根还在,就总有枝繁叶茂的一天。

发表评论

德业号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德业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