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中美经贸协议刚达成就遇阻,美国大豆新订单清零,核心分歧在特朗普善变与高关税?

排行榜 2025年11月15日 17:22 1 admin

釜山会晤的掌声还未散去,华盛顿的期待已然蒙上一层阴影。白宫高调宣布中国承诺在2025年底前采购至少1200万吨美国大豆,未来三年每年进口2500万吨,但现实却泼了一盆冷水——除了10月底中粮集团象征性的18万吨采购外,11月以来中国企业对美国大豆的新订单几乎清零。贸易商们翘首以盼的“装船热潮”迟迟未至,仿佛一场精心编排的戏剧突然断了片场。

中美经贸协议刚达成就遇阻,美国大豆新订单清零,核心分歧在特朗普善变与高关税?

表面看,这场停滞源于赤裸裸的价格差距。美国大豆目前面临13%的进口关税(含3%基础税和10%加征关税),而巴西大豆仅需缴纳3%的基础税。每吨差价高达45至50美元,足够让中国压榨企业望而却步。“市场规律从不撒谎,企业不可能为政治姿态埋单亏损”,一位国内油脂加工厂负责人直言。更关键的是,中国库存充足:1月至9月大豆进口量已达9567万吨,创历史新高,油厂仓库里堆满了南美大豆,此时高价采购美豆无异于“锦上添花”——还是自掏腰包的锦。

但若将问题简单归咎于关税,未免低估了中美博弈的复杂性。特朗普政府的“交易艺术”在此次风波中展现得淋漓尽致。白宫抢先释放采购清单,试图用舆论压力绑定中方行动,却未料到中国商务部发言人何亚东的回应绵里藏针:“中国愿与全球伙伴维护开放稳定的贸易体系”——看似外交辞令,实则暗含对美方单方面设定议程的拒绝。这种“你说你的,我做我的”的默契博弈,恰是两国信任赤字的具体体现。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中美对“贸易公平”的认知差异。美方期望中方像过去那样,通过行政指令推动国企大规模采购,快速消化美国豆农的库存压力;而中方则坚持“市场经济主体自主决策”。如今中国大豆进口格局早已多元化,民营企业占比攀升,它们对成本效益的敏感度远非政策性采购可比。当华盛顿还在用“政治采购”的旧剧本时,中国市场已切换到“性价比优先”的新战场。这一点从巴西大豆的强势可见一斑:尽管其品质略逊于美豆(雨季收割导致水分偏高),但价格优势和稳定供应仍让中国买家趋之若鹜。今年9月巴西对华出口同比激增29.9%,阿根廷更是暴涨91.5%,南美供应商正悄然填补美国留下的真空。

中美经贸协议刚达成就遇阻,美国大豆新订单清零,核心分歧在特朗普善变与高关税?

值得注意的是,中方在此轮交锋中展现出精准的反制节奏。一方面,她暂停了对美鸡肉、小麦等农产品的加征关税,甚至延长了24%额外税率的暂停期,释放足够诚意;另一方面,将大豆采购与美方的整体贸易态度挂钩。正如官方媒体所言,“贸易是双向道,光让中国买买买,美国却继续卡脖子,这样注定走不长”。这种“挂钩战术”显然戳中了美方软肋——农业州是特朗普的关键票仓,豆农的焦虑足以影响选情。

军事观察家们从这场贸易摩擦中嗅到了熟悉的战略逻辑。中方对待大豆贸易的态度,与其在南海、台海问题上的“底线思维”一脉相承:既保持接触以避免全面脱钩,又坚决抵制单方面施压。例如,政策性采购仅通过中储粮等国企执行,规模严格受限,既履行了协议框架,又避免冲击国内市场。这种“精准滴灌”而非“大水漫灌”的方式,本质上是对美方“极限施压”的软性破解。

那么,停滞的订单能否重启?答案藏在华盛顿的下一步行动中。若特朗普政府愿意将大豆关税降至与巴西持平的水平,商业采购自然会回流;若坚持将农产品贸易作为政治筹码,则“1200万吨”的目标恐难逃纸上谈兵。市场已经投票:11月以来,美国大豆期货价格从釜山会晤后的高点回落,而巴西大豆贴水报价持续走强——资本用脚投票的速度,比外交官的谈判桌更快。

中美经贸协议刚达成就遇阻,美国大豆新订单清零,核心分歧在特朗普善变与高关税?

这场大豆僵局暴露出中美结构性矛盾的顽固性。即便双方在军工、航运等领域暂时休兵(如美方暂停对华造船业301调查),但核心互疑并未消散。特朗普的善变固然添乱,但更深层的问题在于美国是否愿意接受一个不再被动响应、而是主动制定规则的中国。当“自由贸易”沦为单边索取的遮羞布时,再多的协议签字仪式也难掩裂痕。大豆不过是这场漫长博弈中的一粒筹码,它的命运终将由权力与市场的共舞决定——而舞曲的节奏,显然不会只听华盛顿的号令。

发表评论

德业号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德业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