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2025年的双十一冷清收场的背后,折射出怎样的国内经济变化信号?

排行榜 2025年11月14日 13:43 1 admin

这是熊猫贝贝的第3487篇原创文章

(本文不含任何AI创作和自动生成内容)


#冬日生活打卡季#


如果不是因为标题吸引,或者点开了这篇文章,国内很多人应该没有意识到,曾经喧嚣繁荣,甚至可以说轰轰烈烈,动静很大的“双十一”,在2025年,已经完全结束了吧?

作为中国电商行业标志性事件的双十一购物节,历经十余年发展,曾一度以全民狂欢的姿态缔造了消费市场的增长神话,其成交额、社会关注度与行业影响力长期占据商业舆论核心。

然而,2025年的双十一却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冷清与沉默,曾经的流量盛宴沦为惨淡收场,促销声量大幅收缩、消费热情持续低迷、市场反馈普遍冷淡,这场被寄予厚望的年度大促最终以消声灭迹的惨败姿态落幕。

这一现象的出现并非偶然的市场波动,而是消费生态、行业逻辑与经济环境多重矛盾的集中爆发,为中国电商行业的发展,甚至国内消费市场和经济环境,都敲响了警钟。

其实这一次双十一的冷淡,从2024年,甚至是2023年就已经有所征兆了。

双十一的成交额,以及舆论热度,再到商家真实的成交反馈,最近几年,还真的是王二小过年,明显是一年不如一年。

当然,2025年这一次最具有代表性,不声不响的就过去了。

从这一次的表现来看,以后双十一这种电商平台创造的活动,从商业价值层面来看,基本上没有什么存在和举办的必要了。

双十一这个2009年阿里巴巴旗下电商平台淘宝商城(天猫)创造的营销节日,走到今天这步,背后的原因,以及折射出来的信号,是很有看头的。

这篇文章,基于对2025年双十一的冷淡现实情况复盘梳理,结合过往类似节日的繁荣逻辑,从敬畏常识,尊重规律的角度,深入挖掘“双十一一年不如一年”现象背后的因果逻辑和关键本质,并对这个变化所折射出来的重要信号,进行一次有深度,有态度,有依有据的专题讨论和分析研究。

没有人云亦云,肤浅浮躁的内容,要聊,就聊点不一样的东西。


阅读提示:

  • 文章略长,内容的阅读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耐心,并且需要进行思考。
  • 内容不求讨好所有读者,写作分享也是一个阅读群体和写作群体互相选择的过程。
  • 每个人的认知层次不同,不做强求,这篇文章的内容不是什么大路货,也不是什么看完能够带来轻松愉悦精神满足的爽文,请结合自身需要和认知需求理性看待。

(本号已在全网平台进行了关联认证和内容实时查重检测。如有未经明确允许的抄袭搬运情况,必将追究。)

2025年的双十一冷清收场的背后,折射出怎样的国内经济变化信号?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1

2025年悄然无声就冷清收场了,具体是怎样一个情况?


2025年的双11,说冷清都算客气的。

虽然双十一这个活动还在,但双十一晚会没有了,晒业绩的也没有了、数据也不披露了、炒作也没有了、玩法也简单了。

具体来看,各大平台都淡化了成交额,转而披露更多细节数据。

比如,京东宣布,截至11月11日23时59分,京东“双十一”下单用户数增长40%,订单量增长近60%。天猫则强调其淘宝闪购业务带来的新用户订单数已超过1亿。从目前数据来看,截至11月5日,淘宝闪购有19958个餐饮品牌、863个非餐饮品牌的成交额相比“双十一”前增长超100%。

哎,就这数据,放到双十一最火的那几年,别说小孩桌了,就是村口的外摆桌都混不上。

第三方数据一出来更印证了这份冷淡。

主流电商平台日均活跃用户同比降了18.3%,人均下单金额少了三成,物流分拣中心再也没有爆仓的景象,小区快递架空荡荡的,临时快递帐篷都不见了踪影。

2025年的双十一冷清收场的背后,折射出怎样的国内经济变化信号?

图片来源:网络

2025年的双十一冷清收场的背后,折射出怎样的国内经济变化信号?

图片来源:网络

2025年的双十一,最大的问题,是失去了舆论声量和市场热度,进一步来说,就是没有存在感了。

这才是关键。

经济社会,大家都很忙,舆论和热度聚焦的地方,往往都是有真实利益存在的,结论就是这么简单。

类似的场景不是第一次出现。

618、双12也越来越冷清,因为促销早已不是年度盛事,而是变成了日常操作,天天有折扣、时时有促销,双11的稀缺性彻底没了。

更扎心的是,经济下行压力下,大家的钱包确实瘪了,消费者信心指数同比下降9.6个百分点,非刚需消费占比降到32.1%,谁还敢为了促销冲动消费?

事情,就是这么一个事情,有依有据,大家也可以结合身边的亲朋好友参与双十一的情况看看,是不是这么一回事?

2025年的双十一冷清收场的背后,折射出怎样的国内经济变化信号?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2

导致双十一一年不如一年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主流的媒体,对于双十一的报道热情,也是非常明显的出现了下降,但是基本上,调性还是比较积极正向的,当然,颇有种没牛硬吹的既视感:

2025年的双十一冷清收场的背后,折射出怎样的国内经济变化信号?

图片来源:网络

而很多自媒体,商业媒体,对于2025年双十一的报道和分析内容,就没有那么客气了。

不过还是情绪主导,浮于表面的一些原因探索比较多,比如下面这样的观点:

2025年的双十一冷清收场的背后,折射出怎样的国内经济变化信号?

图片来源:网络

价格变化快,套路多,各种补贴冲击了特定节点的存在感,消费意愿低迷……

等等这样的分析和内容,大家肯定随便一找,就是一大堆,但是去看这些表层原因,实际没有多少意义。

各类电商节日,一年不如一年的现实趋势背后,真正的原因,是电商这个模式,在中国的经济环境和消费市场中,模式的红利已经被压榨干净,甚至被过度透支了。

每隔十年左右,是一个中短期经济周期;

每隔二三十年,是一个中长期经济周期。

马云从美国引入电商模式,开办淘宝网站,是2003年,现在已经2025年了,整整22年过去了,有什么商业模式,能和经济周期的力量去对抗的?

22年时间,少年都变成中年了,一套同样的玩法和打法,早就没有什么新鲜可言了。

而二十多年的发展,对于国内电商这个赛道来说,有了更多的玩家和平台出现,但是模式的底层逻辑,其实本质上,还是二十多年前,马云从美国那边早已发展成熟的亚马逊,用拿来主义引进中国的电商模式。

一个模式,吃了20年的经济红利,也够了吧?

而这二十多年里面,除了电商,阿里巴巴和其他互联网巨头,还从国外引进了什么新模式,新东西了么?

并没有,反而是全行业,都搞起了互联网高利贷,干起了中国过去几千年都被玩烂的老生意。

2025年的双十一冷清收场的背后,折射出怎样的国内经济变化信号?

图片来源:网络

不思进取,只是一方面;

被金融思维和资本模式牵着鼻子走,是另一方面。

国外的科技公司主业是创新,国内有着科技头衔的互联网大厂,把心思和资源都拿去搞放贷了。

当原本的盈利模式红利消退,不仅仅是双十一,而对于所有的电商平台来说,结果都是一样的。

看到这个层次,有点意思了吧?

2025年的双十一冷清收场的背后,折射出怎样的国内经济变化信号?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3

信号分析和趋势讨论:从双十一的红利消退出发,怎么去看中国接下来的消费和经济变化?


双十一没死,只是进入暮年,快不行了,整个电商生态红利没有了。

2025年双十一的惨败并非孤立事件,而是消费观念迭代、行业竞争失序、经济环境变化与商业模式老化等多重因素长期积累后的集中爆发,其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市场逻辑变革。

虽然当下主流舆论还是保持对电商模式的吹捧和贴金风格,但是这种没苦硬吃的做法,显然也不具备什么持续性。

宏观大词,体面包装,是掩盖不了真正的颓势和红利消退的本质的。

中国的电商模式,以及平台资本,长期不思进取,沉迷金融和资本游戏,也迎来了关键的分水岭时刻了。

从行业外去看,没有感觉,但是行业内部,电商平台,坐庄收租的生意,日暮西山,每况愈下,其实早就非常明显了。

2025年的双十一冷清收场的背后,折射出怎样的国内经济变化信号?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当下还有一些不说人话的砖家们,说什么消费市场进入理性阶段,这种废话连看的必要都没有。

互联网资本,搞不出什么科技创新也就算了,就连基本盘的电商生意,可能都不够吃了。

而且,再继续下去,颓势也是必然的:

  • 国内现在人口红利见顶了,流量的池子就这么大,平台砸多少钱也换不回新的业绩增长了。
  • 用户对平台的玩法也疲劳了,大家没有购物清单了,也没啥必需品可买的了。
  • 套路多了,消费者被忽悠太多了。现在的双十一降价没以前多,而且套路越来越多,往往都是先涨价,后降价。
  • 电商平台也不喊GMV了,也不吹牛成交额多少了。估计他们也意识到,喊GMV没意义了吧。

资本市场是看报表,看真实业绩的,而上市的互联网平台公司也没有几个敢玩“雷氏营销”那一套去忽悠资本市场吧?

接下来,要么弄新模式进来,要么就是自己砸成本去趟条新路出来,不然,中国的电商模式的经济产出,一旦低于对实体商业的打压,那么就是国家管控铁拳到来之时。

平衡,稳定,和谐,是中国国家管理的主线和风格,而不是资本驱动,利益优先。

留给国内电商平台,互联网巨头资本去突破的时间,明显是不多了。

2025年双十一的存在感消退,就是一个非常清晰的时代信号。

接下来,电商平台,互联网资本,如果没有双十一这样的爆点表现,怎么去体现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呢?

如果电商平台,只能躺着收租放贷,然后一直玩一些不上台面的营销套路,行业内卷,压制实体经济,那么,属于国内互联网资本的好日子,其实已经到头了。

这里的逻辑有点深度,值得大家仔细体会一下。

2025年的双十一冷清收场的背后,折射出怎样的国内经济变化信号?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写在最后:

双十一的没落表现,能够带来哪些启发?


曾经借助中美信息差,能够为中国国内经济和消费市场,带来新模式,新增量的这个群体,已经老了,而且路也走错了。

双十一这个节日的创始人马云就是最典型的代表,电商模式带进来,为其创造了大量的财富以后,就躺平享受红利,不思进取,还走向了资本人格化的道路,搞起了金融收割,放高利贷生意。

其他电商平台,基本上都是这个模式,电商赛道,十几年过去了,没有创新,没有突破,只有内卷,而在其他的“新东西,新模式”上面,没有丝毫进步,既然平台模式能躺着赚钱,何必去折腾新东西?

做什么能比互联网放高利贷更赚钱?

当旧模式的红利被消耗殆尽,那么走到今天这一步,其实是必然的,也是符合经济规律和逻辑的。

而引领电商时代的这群人,丢失初心(或者从一开始就没有初心?),资本人格化以后不思进取,或许对于中国这个国家来说,才是真正值得重视的一个关键问题。

任何生意,任何事情,说到底,还是人的行为和思维决定结果的。


2026年,是十五五开局之年,很关键,未来中国的经济能不能走出去,能不能走上去,或许,也是到了所有人,包括国家管理维度,去思考一些新方向,新东西,以及对明显不思进取的传统资本如何引导的时候了。

电商资本,站在2025年看,已经是传统资本了,新的时代,对传统产业进行去产能,反内卷,还有创新引导,就是当下国内经济的一条核心主线。


时代要淘汰什么东西,可是从来不会打招呼的。


全文完,如果觉得内容不错,有所收获和共鸣,还请大家不吝“点赞,收藏,转发”三连支持一下。感谢。

2025年的双十一冷清收场的背后,折射出怎样的国内经济变化信号?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最新规定,本文内容和意见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关于置业,投资等行为的明确建议,入市风险自担。)

以上正文,来自头条账号@熊猫贝贝小可爱

有问题欢迎留言,再不行就私信也行,文明交流,有问必答,谢谢各位。

发表评论

德业号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德业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