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公然写信讽刺毛主席,毛主席看后竟直言“不追究”,这是为何?

排行榜 2025年07月22日 08:41 1 admin

1960年某天,北京并没有任何预兆地闷着一股子燥热?秘书走进办公室,手上那封递给毛泽东的信,纸张微微发皱,封口甚至还沾了点烟灰。毛泽东原是打算把信晾着,桌上的文件还摊着。可这次不一样,秘书幽幽一句:“送信的人一定要主席亲自看。”与此同时,厚重窗帘压不住午后的光,连空气都泛着不安。毛泽东微微抬头瞅了秘书一眼,有点琢磨不透,心说信里该不会藏着个大雷吧?他把手头事一搁,还是接过了信。

公然写信讽刺毛主席,毛主席看后竟直言“不追究”,这是为何?


刚开封,还未读几行,毛泽东眼里就多了点兴趣。他自己常写词,《忆秦娥·娄山关》也曾左手一挥写过,倒想见识这不知名写信人笔下的《忆秦娥》有些啥。信纸泛黄,字迹却分外郑重——不像是什么讨好之作。毛泽东下意识蹙了下眉,他一向讲究气度,不喜欢旁敲侧击的文字游戏?继续往下,冷不丁,几句词锋里头透出的不是尊敬,而是冷嘲。

公然写信讽刺毛主席,毛主席看后竟直言“不追究”,这是为何?


“笙歌烈,华灯直上黄昏月。黄昏月,几人欢笑,几家呜咽?”短短几字,却像不合时宜地把筷子敲了堂口。写信的人,怕不是在针砭时弊,也未必只针对他。毛泽东眼里头的火气蹭得亮起来,瞪着署名,一边推给秘书看,怒得声音都压不下,“陈掖贤,谁?”会议室气氛也随着这股风变得紧张,秘书支支吾吾,“也许……他有别的意思?”其实除去陈掖贤,哪个会干出这般冒失的事?

公然写信讽刺毛主席,毛主席看后竟直言“不追究”,这是为何?


但毛泽东发怒归发怒,脸色却一下子舒缓了,大手一摆,“算了,不追究。”这转折来的突兀,秘书连喘口气都没缓出来,可屋里那股紧张像突然被掐断。要不是毛泽东亲口说出口,谁敢信?一张写着讽刺的信,送到了最高领导人手里,最后原地画了个句号。想想,难不成毛泽东心里也藏了啥不得已?不追究陈掖贤,他大概是有分寸。

公然写信讽刺毛主席,毛主席看后竟直言“不追究”,这是为何?


可这陈掖贤又是什么来路?很多历史书页都藏不下他的完整身份,父母履历、家族关系纠结着陈年往事。1929年,恰逢列宁去世五周年,这孩子出生时连自己的名字都成了一个烙印。母亲革命,父亲改了身份,为了孩子安稳,把他托给伯父。陈掖贤小时候天真烂漫,可真相像冬天的汽水冰棍,咬下去却叫人牙酸。十三岁那年,伯父终于说破了口风——你的母亲早已牺牲了,你叫“宁儿”,可家早垮台。

公然写信讽刺毛主席,毛主席看后竟直言“不追究”,这是为何?


此后的陈掖贤沉默起来,家不是家,亲情成了谜团。现实里不见母亲,他的童年拼图总缝不齐一角。伯父也无能为力,有些心疼更像苍蝇在玻璃窗上撞,啥忙也帮不上。朋友、热闹、夺门而走的熊孩子气,一夜之间消散得干干净净。有人说,他就是从这一刻开始变得敏感,每遇风浪,都不能做回自己。

公然写信讽刺毛主席,毛主席看后竟直言“不追究”,这是为何?


故事的另一头,被搁浅的线头悄然接了起来,母亲赵一曼的姐姐李坤杰还在全国范围里找人。她小时候就和妹妹分散,各自流浪。她不知道,几十年后这段家事会变成历史里的一页。直到陈掖贤考上大学,这些过往才有了交集。有人给李坤杰通了气,说李一超,也就是赵一曼的儿子,找到了。李坤杰终于找到了血脉至亲,可妹妹赵一曼已经成了万众敬仰的名字,不只是家人,而是烈士。

公然写信讽刺毛主席,毛主席看后竟直言“不追究”,这是为何?


1954年,她收到朋友来信,说得清晰利落,信末落款:赵一曼。李坤杰不信邪,亲自调查,不作数还不放心,一查吓一跳,果真是妹妹。她悲伤归悲伤,日子还得往前。这种荒谬感,大概只有亲历者才体会得透?她把真相转告陈掖贤。后者懵了半天,没能直接接受自己就是烈士之子的角色。对他来说,母亲一直是遥远的影子,连祭拜的地方都没有,现在却忽然成了亿万人敬仰的英雄。

公然写信讽刺毛主席,毛主席看后竟直言“不追究”,这是为何?


陈掖贤去了东北烈士纪念馆,母亲留下来的信,终于能够面对。信纸发旧,字迹却让人不敢多读一遍。赵一曼没能看见儿子长大,用最后力气写下的囑托,三十多岁的母亲,死得太早,也太烈。陈掖贤读着信哭成一团,工作人员在一旁瞅着都不敢打扰。这种痛,是连围观者都觉得扎心。别人都走开了,给了他和母亲最后一点独处时间。

公然写信讽刺毛主席,毛主席看后竟直言“不追究”,这是为何?


他出来之后,揣着复印的信,咬着牙用钢针蘸墨,在自己的胳膊上刺出了“赵一曼”三个字,把母亲名字刻在皮肤上。那信就成了他的护身符,有事没事就掏出来翻一翻。也怪,别人找不到归属,他最起码知道母亲是谁。可就是因为这份归属,把他推向了更内向的方向。他花钱一挥霍,有钱吃最好的,没钱就挨饿。工资总溜得比水快,月底提前预支,后来干脆让同事当“管财务”的保姆,把钱一周周发,防着他总是先乐透后悔。

公然写信讽刺毛主席,毛主席看后竟直言“不追究”,这是为何?


有段日子,他靠着这笨办法,起码不至于断粮。可本性难改啊,一次下班路过橱窗,看到一瓶限量酒,还是没忍住。钱花光了,三天饿肚子。靠借钱度日,拆东墙补西墙,倒腾来倒腾去,工会后来说什么也不管了,这哥们你救不了的。陈掖贤就这样一边挣扎,一边纵容。

公然写信讽刺毛主席,毛主席看后竟直言“不追究”,这是为何?


1957年,陈掖贤结了婚,对象是自己学生张友莲。这桩婚姻没什么浪漫,像是“配对”一样。他的花钱毛病在婚后更严重,也影响了夫妻关系。吵到后来干脆离婚,孩子送亲戚,张友莲精神出了问题,进了医院。治疗费用自然落到陈掖贤头上,日子更拮据。本想着烈士之子能有些补贴,他坚持不肯接受,说自己不搞特殊。政府多次通知去领抚恤金,他总是拒绝。他觉得身份再大,大家理应平等?月末把补贴都拒了,饿肚子的事还常有。

公然写信讽刺毛主席,毛主席看后竟直言“不追究”,这是为何?


有一回,他父亲陈达邦带着他到政协礼堂吃了次“红烧狮子头”。菜端上桌,父子俩一句话没说,吃得干净利落。吃完回家,陈掖贤走在路上一阵后悔,觉得自己占了便宜。有点莫名其妙的正直,也有点拧巴。回家一封信写给领导,直说心里不安,领导那边安慰他,告诉这是“统战照顾”,让他别有负担。

公然写信讽刺毛主席,毛主席看后竟直言“不追究”,这是为何?


这解释原本再正式不过,可陈掖贤反倒理解成:领导是在提示他有特权。越想越气闷,干脆把怨气写成词,用《忆秦娥》一寄了出去。

公然写信讽刺毛主席,毛主席看后竟直言“不追究”,这是为何?


事情绕了大半圈回到开头。毛泽东看罢笑过生气,最后啥也没追究。这一刹那,权力的宽容、个体的挣扎、时代的荒诞,像玻璃杯碰桌沿响了一下,全泄了气。毛泽东要么是太理解陈掖贤,要么是不屑计较。也许,谁都亏欠点谁。

公然写信讽刺毛主席,毛主席看后竟直言“不追究”,这是为何?


一条私人家事,几经波折,硬生生扯进了国家与时代的洪流。讽刺变成理解,抱怨撒成了一地鸡毛。窗口外的天色暗了,灯光没亮起,光也是冷的。陈掖贤最后变成了“那谁谁烈士的儿子”,也变成了自己,不那么理想,也没那么糟糕。

公然写信讽刺毛主席,毛主席看后竟直言“不追究”,这是为何?


这故事到这,没啥圆满结局。实际上,比电视剧还虚无点,只剩下半截子真实和几份杂乱心事。历史细节常常这样,哪能讲的那么整齐?

发表评论

德业号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德业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