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在2025全国运动会跳水女子双人3米板的决赛中,广东组合陈艺文/林珊发挥稳定,在第5跳中得到了77.4分的高分,从而以总分333.12夺得...
2025-11-08 0
AI时代到来了。AI时代最显著的特征就是AI的功能非常强大,它会出现非常多的功能,能够部分替代人的工作,甚至能够完全替代部分人的工作。所以AI带来的影响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也引起了很多人的担心。在这种情况下,该如何看待AI,又该如何应对AI所带来的机会与风险?这些问题正是大家关注的基本问题。
最近英伟达的黄仁勋针对AI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叫作“元技能”的概念。因此本文要探讨,英伟达提出的“元技能”究竟想表达未来社会的哪些特征,以及我们应当关注什么。为此,我们主要研究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英伟达是如何描述未来社会特点的;第二,英伟达提出“元技能”概念的核心内容是什么;第三,在未来社会中,我们应如何与AI合作;第四,人类的机会究竟在哪里;第五,结论与建议。
一、未来的社会中,AI到底会怎样影响我们的工作?
人工智能如今已成为大家讨论较多的话题。比如说,AI具备算法和速度上的优势,在数据统计、大数据管理、编程以及许多数据管理任务中,它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功能,因此呈现出的一些能力开始与人类形成竞争。早期AI是作为人的工具,替代人的部分工作;而后期则可能成为人的竞争者,这就必然引发关于AI与人之间关系的问题。不过,英伟达的黄仁勋在描述AI与人的关系时提到,人确实需要工作,但人的工作包含多种任务,其中一些任务仍需由人来完成,而另一些则适合由AI来做。例如,在统计计算、标准化工作、重复劳动等方面,AI与机器结合形成人形机器人,或是实现自动驾驶等应用,显然展现出超乎寻常的能力。
这就是英伟达所描述的未来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黄仁勋的结论是,AI有一些能够帮助人的方面,也有一些能够替代人的方面,当然还存在一部分AI能完全与人竞争的领域,这会给部分人带来一定压力。不过人类应该能够通过自身努力解决这一问题,并找到应对的办法。
二、元技能的内涵和特点是什么?
黄仁勋在描述未来AI如何辅助人类以及人与AI竞争的过程中,提出了这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元技能”。关于元技能的准确定义,有各种各样的说法,但毫无疑问,其核心思想是指人类具备一些最基础的能力,这些能力就称为元技能。比如,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这是一种元技能;人与人之间的协同,这也是一种元技能;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同样属于元技能。
因此,基于人与人的关系、对人类情感的理解,人类拥有一些机器无法替代的能力,这种能力就被称为元技能。按照英伟达黄仁勋的描述,未来社会中,人类仍然会保有某些机器所不具备的能力。例如,人能够理解他人的情感。我记得有一位心理学家这样说过:在未来社会,机器可以做很多人做的事,但有两个能力是机器无法取代人的。第一,当你在雨中淋雨时,机器不会有像人那样淋雨的痛快或痛苦之感;再比如,人在失恋时,会有心碎、伤心欲绝的感受,这也是机器所没有的,因为机器永远不会理解人类的情感。基于这两点,就产生了人与机器之间的根本不同。
总之,关于元技能的内涵可以很丰富,我们可以不断去探讨它究竟包含哪些内容。但至少可以说,元技能与人的情感、创造性,以及人对社会的理解,都有很大关系。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正是由于人类拥有元技能,人才能够驾驭机器,能够通过与机器的合作来增强自身的能力,提升改造世界的能力。我想,这个结论是能得出来的。
三、在未来的社会里,AI究竟能发展到什么程度?
我们现在可以看到的是,AI正在朝着高速运算、高效率和高性能的方向发展,因此AI的运算速度是人类无法比拟的。AI对大数据的掌握也是全方位的。而且正如我之前提到的,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AI与脑机接口结合,能够用机器来替代人的视觉,比如帮助盲人恢复视觉,帮助瘫痪病人恢复行动能力,并且很快可能实现完全无人驾驶。最近马斯克又提出,未来五年内,机器会发展得非常成熟,AI技术将随着人工智能的广泛普及,使得手机操作系统完全失去功能,手机可能会变成一个纯粹的终端,甚至手机本身都可能不再必要。由于人类能够借助人工智能生成大量作品,最终可能导致APP的消失。也就是说,人类可以通过多种终端获取机器为我们提供的产品。
因此,在未来的AI时代,AI能够完成很多人类难以完成的任务。最近讨论最多的就是马斯克所提到的,未来五年内手机操作系统可能消失,甚至手机本身也可能消失。但根据我们的分析,手机的部分功能或许会被AI替代,但手机完全被取代的可能性不大。就像过去我们有马车,后来有了汽车——汽车出现后,马车的功能确实大幅减少,但我们仍然看到马的存在,它变成了一种观赏动物,甚至用于赛马等赛事,很多贵族也把骑马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同样,人类很可能会借助AI创造出丰富生活的新方式。我们应该相信,人类会把AI当作工具来使用,从而丰富自己的生活。这恐怕是AI带给我们的一项重要启示。
我认为我们完全不必对未来仅凭想象而过度忧虑,那并不是真正理解AI对人的影响。因为在未来的社会中,人类的智慧与创造力永远会超越机器——既然人能够创造出人工智能,人也必然能够驾驭人工智能。
四、面对人工智能的到来,我们应当做哪些准备?
目前我有一个基本结论:机器可以辅助人,机器也可能替代人,因此某些工作岗位被机器取代恐怕是不争的事实。那么,这种情况下是否会出现大规模下岗失业,甚至导致许多人失去生计、面临饥饿?我认为人类不会允许这种情况发生。就像马车被汽车取代后,我们依然有新的出行方式;农民可以不种地,但可以转行成为工人。未来,人与人之间的服务将变得尤为重要。黄仁勋提到,我们拥有“元技能”之后,人能够沟通、相互协作、彼此激励,这些人性层面的能力是机器无法替代的。
我记得李飞飞也曾讨论过这个问题,她指出,无论未来经济如何发达,机器的创造力始终无法取代人类。人基于情感和对社会的理解,能够发展出许多机器无法实现的功能,因此我们应当对人类保持信心。然而,在人工智能的应用中,有一个重要问题需要我们面对:那就是AI所带来的伦理挑战,AI可能对人造成的伤害,以及在AI与人类合作过程中如何建立规则。正如马斯克近期在推进自动驾驶技术时提出的观点:自动驾驶发展的关键不在于规则本身,而在于实现一种“端到端”的能力。这无疑需要更高的智慧来驾驭人工智能。
五、结论和建议
根据黄仁勋对未来社会的描述,我们可以得出两个结论:
第一,AI既会帮助人类,也会在某些方面替代人类,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第二,人类拥有“元技能”,包括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相互协作、彼此激励以及处理情感等能力,这些都是机器无法替代的。因此,保持人的创造性,可能是我们讨论的核心问题。
为此,我们提出两点建议:
第一,全人类应当共同努力,推动人工智能的健康发展,学会利用人工智能,使其为人类服务,这是我们共同的目标;
第二,要防范机器可能对人类造成的伤害,既然人类能够创造出机器,就应当学会让它为人类服务,并提前解决相关的伦理问题。在人工智能的辅助下,让人类拥有更高的生活质量和更强的创造力,是我们未来应当追求的目标。
相关文章
11月7日,在2025全国运动会跳水女子双人3米板的决赛中,广东组合陈艺文/林珊发挥稳定,在第5跳中得到了77.4分的高分,从而以总分333.12夺得...
2025-11-08 0
一个女人为何只愿将心底最柔软的地方袒露给丈夫?这并非一道禁令,而是一份沉甸甸的托付。有人偷看了她的日记,她却笑了,这背后藏着亲密关系里最深的秘密。那是...
2025-11-08 0
话说回来,这事儿得从ASML这家荷兰公司说起,它是全球光刻机老大,专门造那种用来刻芯片的精密设备。2023年的时候,全球芯片市场有点起伏,但ASML的...
2025-11-08 0
全球半导体产业本就错综复杂,安世半导体事件更像一面镜子,照出大国间技术博弈的真实面貌。看到美国白宫突然站出来表态,保证安世中国工厂恢复出货,这不免让人...
2025-11-08 0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周小涵11月7日戏曲演员@戏曲刘冰 发文称:“著名表演艺术家《西游记》沙僧扮演者刘大刚先生于2025年11月3日在京病逝”。据...
2025-11-08 0
周三,美国总统特朗普新任命的美联储理事米兰表示,他认为美联储继续降息仍是“合理的行动”,包括在今年最后一次会议(12月9日至10日)上继续降息。米兰在...
2025-11-08 0
秋意渐浓的11月上旬,时光带着些许流转的意味。对性情温和、重情重义的生肖猪而言,这段日子或许会遇到人际间的离别时刻——可能是同事的离职远行,可能是挚友...
2025-11-08 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