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看不透这一点,小孩会被狠狠甩掉…

景点排名 2025年09月24日 17:19 1 admin

在新西兰带娃插班,经常有人问我一个问题:

国外的教育和中国到底有什么不同?

今天说说我的看法。

看不透这一点,小孩会被狠狠甩掉…

很多人误会了中国教育的目标——

中国教育的目标不是为了让每个孩子成为最优秀的自己,而是为了在1000多万高考生里筛出符合国家发展需求的那一部分。

中国教育的本质是一个筛选器。

当下需要科技强国、搞半导体、搞芯片、搞人工智能,于是筛选的量器就是数学和物理。中考化学、生物、历史、地理只做考查,不计入总分。也就以为着和升学切断了联系。想要进海淀六小强,只卷数学和物理就可以…

卷出来的小孩是筛出来的苗子,一路进顶尖高中、清北985,拿到最好的名师和资源被重点栽培,以便能顺利成为科技强国的中流砥柱…

那,卷不动数学和物理的呢?很遗憾,这不是学校关心的问题,都是家长需要努力的范畴——

幼升小就搞竞赛、小学英语拿下FCE,初一学微积分解题,初二托福首考要拿下95+,初三基本高中物理已经学完…

你以为这种小孩凤毛麟角?走进海淀六小强就知道,尖子生能多到人心惊肉跳。

有个海淀小孩前两年点招进了好学校,初一老师就开始代入微积分解题,班上有几个同学游刃有余,老师会默认大家都会。跟不上怎么办?自己报班恶补。不想补就等着被淘汰。

RDF最顶尖的班里,都是学校花尽心思掐尖搜刮来的学霸,但每年仍然有5%的人会被淘汰。

筛选,就是这么残酷。但更残酷的是,这场筛选跟90%的普娃都没什么关系。

*这里所说的「普娃」,特指现有筛选机制下,不擅长数学和物理,理工科兴趣一般小孩。

放在个性化教育的角度来看,每个小孩自带天赋会各有长短,但在筛选唯一的机制下,「喜欢文科、不擅长理科」变成了一种原罪。

这种认知在家长心中根深蒂固,以至于很多进入重点高中的小孩,即便是在文科上的表现出类拔萃,依然会选择平庸但能努力跟上的理工专业——

从小爱民乐、喜欢地理的牛娃读了机械;六岁读史记,辩论未尝一败的学霸学了经济…

结果呢?都废了。毕业后都选了教培行业,随后被双减精准命中。

有人觉得这是一种巧合,我不这么看。

文科小孩选理科专业,就是乱点鸳鸯谱,专业也不是自己感兴趣的,毕业根本不可能从事专业方向的工作,那还能做什么?

当老师咯。正规编制卷不进去,只能去辅导机构。

家长拼命挣扎,想为孩子找出一条生路。经常有人咨询我,去上地实验还是十一龙樾?八十中还是人朝分?为此不惜上千万买学区房、几十万砸进了辅导班…

我就觉得叹息。因为不管他们怎么选,都跳不出教育筛选的逻辑:

数学和物理表现平平的小孩,最后只能靠爹妈自己来鸡。再顶尖的学校,再牛逼的升学率,都和普娃没有任何关系。

现在很多人都知道鸡娃用处不大,但只要「筛选」存在,鸡娃就不可能结束。

尤其是在当下,经济下行把原本教育觉醒的中产又打回了底层,想追求多元化的教育但口袋里没钱了,只能放弃出国卷公立,扎堆铁饭碗的职业教育…

中考分流不愿上高中的人变多了,不是家长要躺平。而是就业太难,让家长已经没耐心再等小孩7年,读完高中大学去找工作了…

大学学历变不了现,大学被放弃是必然的。

有人吐槽家长搞教育的心态很功利、很现实主义。但实际上,教育体系本身就是「极致现实主义」——

教育目标是否能满足当下社会经济发展需求?

比如我们小时候,采用的是普鲁士教育法,俗称填鸭。老师讲什么我们就学什么,知识灌输为主。大学生非常稀有,加上专科一年也就100来万。原因不是高等教育落后,而是因为不需要。

当时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制造业,要成为世界工厂需要的是蓝领。高中毕业直接投放到生产线,做服装、装零件…

在工业化的流水线下,教育也是工业化的,培养一个有用的人,只需要有统一的基础认知就足够了。

填鸭式教育换回时代红利,迎来了经济腾飞的30年。

那时候爹妈不卷也不鸡。一方面,蓝领的需求量大,赚钱的机会多、门槛低;另一方面大学不是唯一成功路径,虽然寒门逆袭很诱惑,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难度太大,劝退不少人…

然后互联网带来产业升级,经济发展要更高水平的人才,大学开始扩招。大学生多了,企业开始筛学历,从本科筛到985筛到清北…

然后,大家都卷起来了。

卷的结果,大学生的产量过剩。985毕业生同质化严重,头部的尖子生只擅长一件事:考试。

于是,考研考公爆了。

筛选机制没有错,但却不能让普通人受益。

比如,中考取消小四门考试,化学从考试项目变成了考察科目,不计入中考成绩。很多初中生没有系统学化学,新高一老师讲基础知识听不懂,要补初中化学才能跟上课。

再比如,初一数学才开始讲负数,但小测的卷子上已经出现高中内容,老师代入微积分解题…

你信不鸡不卷不抢跑,就只能眼睁睁看着小孩被落下。

所以很多家长送小孩出国留学,不是钱多烧的,只是下意识地想跳出筛选的逻辑,寻回教育的本质:

终身学习、激发兴趣、探索好奇,让一个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

我在新西兰参观过很多学校,吹拉弹唱、骑马射箭、木匠烘焙焊钢管这些课不稀奇,有个毛利小学里居然给学生一个专业的电竞室…

年轻人有就业压力,但大部分企业招人重能力多过学历。

个体「自主选择」压倒「经济筛选」,反而成就了教育的「长期主义」:好处并非只着眼于当下,兴趣的选择会让未来幸福更持久。

说了这么多,不是让大家都去留学而是说:

我们的教育可以卷,但为人父母的,不能只看当下红利、跟风别人拼命鸡娃(如果孩子并不是数理化学霸)。

多发掘小孩兴趣,给他们空间自由发挥,可能更容易成功。

说个故事。

我有个亲戚家的小孩,走过一条标准中国小孩的人生路线。

他按父母要求读完大学机械专业,在深圳房价10万一平的时候,拿着月薪3800当了2年牛马,肉眼可见没啥前途,又被父母谋划送去当了兵,想让他走士官留在部队,但他自己转业回家了…

碌碌无为混到25岁想搞动画,但没有绘画基础,重头开始学。

27岁挤在广州一个合租房里,赚着勉强糊口的薪水;30而立之年,他的人生才开始起步,进入动画这个行业…

然后,哪吒掀起的中国动画热。无人问津的行业突然炙手可热,全国掀起了学动画热潮,而他已经站好了位…

谁能想到啊?任何行业都有周期,唯有兴趣能超越周期。就算没有泼天富贵,也不负此生。

-END-

小角度看世界,都是偏见。

进一步了解中招的路径规划,中考特长竞赛上岸海淀六小强,以及强基计划如何准备,都可加小助手微信mikizhou777入,近期系列直播精讲清北985强基政策——

发表评论

德业号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德业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