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94年我被厂长开除,我问厂长:你知道我爸是谁吗 厂长:他算啥东西

景点排名 2025年07月19日 22:01 1 admin

94年我被厂长开除,我问厂长:你知道我爸是谁吗 厂长:他算啥东西

"陈忠文,你被开除了!"孙厂长冷冷地将一张开除通知书扔到桌上。

"凭什么?我到底做错了什么?"我愤怒地拍桌而起。

"就凭你技术事故严重,态度不端正!" 我咬紧牙关,最后问了一句:"孙厂长,你认识我父亲吗?"

孙国华不屑地冷笑:"你父亲?他算啥东西!一个乡下种地的老农民!"

我默默掏出父亲的那张老照片,心中涌起一股说不出的愤怒和委屈。

01

1994年春天的江南市,柳絮飞舞,春意盎然。

可我陈忠文的心情,比这三月的春寒还要冷。

江南纺织厂厂长办公室里,空气凝固得像块冰。孙国华坐在那张宽大的办公桌后面,脸上写着四个字:冷酷无情。

他的旁边站着副厂长赵明山,那张胖脸上挂着得意的冷笑,就像看戏的观众终于等到了高潮。

"陈忠文,鉴于你在四号线技术改造中出现严重事故,造成厂里重大经济损失,经厂党委研究决定,给予你开除处分。"孙国华的声音不带一丝温度,就像宣读判决书。

我手里握着那张开除通知书,上面的红章像一滴鲜血,刺得我眼睛发疼。

从小到大,我从来没有受过这样的屈辱。

我是工厂里公认的技术能手,三号线的技术改造就是我主导的,那可是为厂里增效几十万的大项目。

可现在,就因为四号线的一次齿轮事故,我就要被扫地出门?

"孙厂长,我不服!四号线的齿轮断裂绝对不是技术问题,我怀疑有人故意破坏!"我声音有些颤抖,不是害怕,是愤怒。

赵明山在旁边阴阳怪气地说:"陈忠文,做人要有自知之明。技术不行就承认,别找借口。"

办公室里还有几个科长主任,他们都低着头不说话,有的甚至偷偷看热闹。

这就是现实,墙倒众人推,没人愿意为一个即将被开除的人说话。

我深吸了一口气,看着孙国华那张冷漠的脸,心里突然升起一股冲动。

从小到大,村里人看不起我们父子,说我爸"不学好",说我家门第不正。现在连厂长也这样羞辱我。

"孙厂长,你认识我父亲吗?"我看着他的眼睛问道。

孙国华愣了一下,显然没想到我会问这个问题。他皱了皱眉头:"你父亲?"

"林建国,我父亲叫林建国。"我一字一句地说。

孙国华想了想,摇摇头:"不认识。"

我咬了咬牙,最后问了一句:"那你觉得我父亲是什么样的人?"

孙国华不耐烦地挥挥手:"你父亲?他算啥东西!一个乡下种地的老农民!陈忠文,你别以为搬出你父亲就能改变什么,该开除还是要开除!"

办公室里响起了几声压抑的笑声,那些科长主任们终于找到了发泄的机会。

我感觉脸上火辣辣的,心里像被人狠狠捅了一刀。

我慢慢伸手到上衣口袋里,掏出了一张泛黄的老照片。这是父亲年轻时的照片,我一直随身带着,就像护身符一样。

看着照片上父亲年轻的面庞,我想起了他总是对我说的那句话:"做人要有骨气。"

02

我的故事要从江南市郊的青山村说起。

那是一个依山傍水的小村庄,青山如黛,溪水潺潺。可是对于我们父子俩来说,这个美丽的村庄却充满了压抑和孤独。

我叫陈忠文,今年23岁。

之所以姓陈而不是姓林,是因为我是父亲林建国抱养的孩子。这件事村里人都知道,也成了他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从记事起,我就发现村里人对我父亲的态度很奇怪。

他们总是指指点点,窃窃私语,说他年轻时"不学好",具体做了什么事,大人们讳莫如深,小孩子们也只是模糊地传着一些支离破碎的话。

"林建国那小子,年轻时可是村里的刺头。"

"听说还跟人打过架,差点出人命。"

"现在倒是老实了,整天闷头种地。"

"可惜了那孩子,跟着这样的父亲,能有什么出息。"

每当听到这些话,我的心就像被针扎一样疼。我不明白,我的父亲明明是个老实本分的农民,为什么大家都这样说他?

父亲林建国是个沉默寡言的人,个子不高,但是很结实。

他的脸上总是带着一种说不出的忧郁,就像秋天的天空,阴郁得让人透不过气。每天天还没亮,他就起床下地干活,直到日落西山才回家。

我们家的菜地在村子的最边上,远离人群。

父亲喜欢一个人在那里劳作,很少与村民交往。有时候我去地里帮忙,看到父亲弯着腰锄地的背影,心里就会涌起一种说不出的心疼。

"爸,村里人为什么都不喜欢咱们?"有一次,我忍不住问他。

父亲停下手中的锄头,看了我一眼,眼神里有种我读不懂的东西。

过了好久,他才说:"忠文,记住一句话,做人要有骨气。别人怎么看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自己要争气。"

我那时候还小,不太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只是感觉父亲身上有一种特别的东西,一种别的大人没有的坚韧和倔强。

我从小就对机械特别感兴趣。

村里有什么农具坏了,我总能想办法修好。父亲看在眼里,虽然不说话,但我能感觉到他的欣慰。

1990年,我17岁,凭着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江南工业学校机械专业。

那天收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父亲罕见地笑了,虽然只是淡淡的一笑,但我看得出他心里的骄傲。

"忠文,你是咱们村第一个考上技校的孩子。"父亲拍拍我的肩膀说,"好好学,将来靠技术吃饭,比种地强。"

在学校的两年里,我拼命学习,每门功课都是优秀。

老师们都夸我有天赋,说我将来一定能成为优秀的技术工人。我把这些话都写在信里告诉父亲,每次都能收到他简短但温暖的回信。

1992年夏天,我从江南工业学校毕业,被分配到江南纺织厂担任技术员。那天离开村子的时候,父亲送我到村口。

"忠文,到了厂里要好好干,别给咱们家丢脸。"父亲说,"记住,做人要有骨气。"

我点点头,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在工厂里闯出一番天地,让那些看不起我们父子的人刮目相看。

03

江南纺织厂是个有着几千名工人的大厂,红砖厂房连绵不绝,机器轰鸣声从早到晚不停歇。

刚进厂的时候,我被分配到机修车间,师父是个叫王建设的老技术员,大家都叫他王师傅。

王师傅五十多岁,瘦瘦高高的,戴着一副老花镜,说话慢条斯理,但是一谈到技术问题就眼睛发亮。他看我年轻好学,就格外用心地教我。

"忠文,学技术不能急,要一步一个脚印。"王师傅总是这样说,"理论要学透,实践要扎实,这样才能成为真正的技术工人。"

我像海绵吸水一样学习着工厂里的每一个技术细节。

从机器的构造原理到生产工艺流程,从设备维修到技术改造,我都认真钻研。晚上回到宿舍,别的工人在打牌聊天,我却在灯下看技术资料。

工人们都很喜欢我,说我虽然年轻,但是踏实肯干,技术学得快。有什么机器出了故障,大家都愿意叫我去帮忙。

可是厂里的等级观念很重,领导干部们看重的不是技术能力,而是关系背景。

厂长孙国华和副厂长赵明山都是从军队转业来的,他们用人的标准很简单:听话、有关系、会来事。

赵明山有个侄子叫赵小斌,也是92年进厂的,分配在质检科。

这小子技术平庸,但是嘴巴甜,会说话,很快就得到了叔叔的器重。每次厂里有什么培训机会或者提拔机会,赵小斌总是第一个被考虑。

有一次,车间里的一台织机出了故障,几个师傅都修不好。

我仔细检查后发现是传动齿轮的啮合间隙有问题,调整后机器就正常运转了。

王师傅夸我技术好,可是赵小斌却在旁边冷笑:"运气好而已,瞎猫碰到死耗子。"

我没有理他,但是心里明白,这种人将来肯定会是我的竞争对手。

1993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的春风吹到了江南纺织厂。

厂党委决定进行技术改造,提高生产效率,增强市场竞争力。

孙厂长在全厂大会上激动地说:"同志们,改革开放的大潮已经到来,我们要抓住机遇,用技术改造推动工厂发展!"

厂里成立了技术改造小组,王师傅被任命为组长,我也被选进了小组。

这对我来说是个难得的机会,我可以把在学校里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技术改造的第一个目标是三号生产线。

这条生产线设备老化,效率低下,正是改造的重点。

我花了几个星期时间研究生产线的每一个环节,画了无数张图纸,设计了一套完整的改造方案。

我的方案采用了当时比较先进的传动系统,通过精密的齿轮配合和优化的控制系统,可以大幅提高生产效率,同时降低能耗。

王师傅看了我的方案,连连点头:"忠文,你这个方案很有创意,技术含量也高。"

但是当方案提交到厂领导那里时,赵明山却皱着眉头说:"这个方案太复杂了,我们的工人能掌握吗?还是简单一点比较好。"

孙厂长也有些犹豫:"陈忠文毕竟年轻,经验不足。我看还是让赵小斌也做一个方案,大家比较一下。"

赵小斌的方案很简单,就是把原来的设备修修补补,换几个零件,成本低,风险小。在厂务会上,大部分领导都倾向于采用赵小斌的方案。

我有些着急,站起来说:"各位领导,技术改造就是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如果只是修修补补,那还叫什么改造?"

赵明山脸色一沉:"陈忠文,你还年轻,要学会尊重领导的意见。技术改造不是儿戏,出了问题谁负责?"

会议陷入了僵局。

最后还是王师傅站出来说话:"我觉得忠文的方案值得一试。技术改造就是要敢于创新,如果总是因循守旧,工厂怎么发展?"

孙厂长考虑了一下,最终决定给我一个机会:"好吧,就让陈忠文的方案在三号线试点,如果成功了,再推广到其他生产线。"

我心里既兴奋又紧张。

这是我证明自己的机会,绝对不能搞砸。

04

1993年下半年,三号生产线的技术改造正式开始。

这是我人生中最紧张的一段时间。每天早上六点我就到车间,晚上十点多才回宿舍。

改造期间,生产线要停产,每耽误一天就是几万块钱的损失,压力可想而知。

最难的是主传动系统的改造。按照我的设计,需要重新加工几个关键齿轮,配合精度要求很高,误差不能超过0.02毫米。

厂里的机加工能力有限,我只能到市里的机械厂去加工。

那家机械厂的师傅看了我的图纸,摇头说:"小伙子,你这个精度要求太高了,我们的设备达不到。"

我急了:"师傅,您再想想办法,这个项目对我们厂很重要。"

那位老师傅看我诚恳,最终答应试试:"我尽力而为,但是不能保证成功。"

连续三天,我都守在机械厂里,和师傅们一起研究加工工艺。最后,我们采用了分步加工、逐步精修的方法,终于把齿轮加工出来了。

齿轮装配的时候又遇到了问题。按照理论计算,齿轮应该配合得很好,但是实际装配时发现间隙太小,转动不灵活。

王师傅和几个老师傅围着传动箱看了半天,都摇头说:"看来理论和实际还是有差距,要不还是改回原来的设计?"

我不甘心,趴在地上仔细检查每一个齿轮的表面。

突然,我发现其中一个齿轮的齿面有很细微的毛刺,就是这些毛刺影响了配合精度。

我找来最细的砂纸,一点一点地手工打磨,直到齿面光滑如镜。重新装配后,传动系统运转得非常顺畅。

1993年11月15日,三号生产线改造完成,开始试运行。

第一天,生产效率就比改造前提高了20%。第二天,提高了30%。一个星期后,生产效率稳定在比原来高35%的水平,而且能耗降低了20%。

消息传开后,整个工厂都震动了。

孙厂长亲自到车间视察,看着高速运转的生产线,脸上露出了难得的笑容。

"陈忠文,你这次立了大功啊!"孙厂长拍着我的肩膀说,"年轻人就是要有这种创新精神!"

赵明山的脸色就不那么好看了,但是在事实面前,他也不得不承认改造的成功。

工人们更是对我刮目相看,都说我是"技术明星"、"改造英雄"。

厂里决定把我的改造方案推广到其他生产线。

一时间,我成了工厂里最受欢迎的人。其他车间的主任都主动找我,希望我能帮他们改造生产线。

那段时间,我真的是意气风发。每天走在厂区里,工人们都主动跟我打招呼,领导们也对我笑脸相迎。

我想,这就是技术的力量,这就是知识改变命运的最好证明。

可是我没有想到,成功也会招来嫉妒和仇恨。

赵明山和赵小斌叔侄俩看到我越来越受重视,心里很不是滋味。

特别是赵小斌,他本来指望着靠叔叔的关系在厂里混个一官半职,现在却被我这个年轻的技术员抢了风头。

有一次,我在食堂吃饭,听到赵小斌在跟几个人说:"陈忠文算什么东西,不就是运气好吗?真以为自己是技术专家了?"

我没有理会这些闲言碎语,专心致志地投入到四号线的改造准备工作中。

我以为,只要我用实力说话,那些嫉妒和中伤就不值一提。

我真是太天真了。

05

1994年初,春寒料峭,但是厂里的改造热情却很高涨。在三号线成功的基础上,厂领导决定对四号线进行改造,还是由我来负责技术方案。

四号线比三号线更复杂,设备更老旧,改造的难度也更大。我花了整整一个月时间进行前期调研,绘制了上百张图纸,制定了详细的改造方案。

这次的改造方案比上次更加先进,采用了模块化设计理念,不但能提高生产效率,还能大大降低维修成本。

王师傅看了方案后连连称赞:"忠文,你这个方案比三号线的还要好,将来肯定能成为全市纺织行业的标杆。"

可是我没有注意到,暗地里已经有人在策划阴谋。

赵明山找到质检部门的负责人老钱,两人在办公室里密谈了很久。老钱是赵明山的老部下,两人关系一向密切。

"老钱,这次四号线改造的齿轮,你要格外关注一下质量。"赵明山意味深长地说。

老钱是个老油条,马上听出了话外音:"赵厂长,您放心,我知道该怎么做。"

几天后,四号线改造用的主传动齿轮从市里的机械厂送到了厂里。按照流程,这些齿轮要先送到质检部门检验合格后才能使用。

老钱接到齿轮后,表面上按规定进行了检验,实际上却做了手脚。

他用特制的工具在其中一个齿轮的关键部位制造了一个细微的疲劳裂纹,这个裂纹在短时间内不会影响使用,但是在长时间高负荷运转后就会扩大,最终导致齿轮断裂。

这种手段非常隐蔽,外表看起来齿轮完好无损,检验报告也显示合格,但实际上已经埋下了定时炸弹。

1994年3月1日,四号线改造正式开始。

改造过程很顺利,我吸取了三号线的经验,每一个环节都精心安排,每一道工序都严格把关。工人们也很配合,大家都知道我的技术水平,对我很信任。

3月15日,四号线改造完成,开始试运行。

前几个小时一切正常,生产效率明显提高,产品质量也很稳定。

孙厂长专门过来视察,看到运行良好的生产线,满意地点头:"陈忠文,看来你又要立功了。"

我心里也很高兴,觉得这次改造肯定又是一个成功的案例。

可是在试运行进行到第六个小时的时候,突然传来一声巨响,主传动系统停止了运转。

我连忙跑过去检查,发现主传动齿轮断裂了,金属碎片散落一地。不但生产线停止运转,连带着还损坏了几台相关设备,损失达到好几万元。

我蹲在地上仔细查看断裂的齿轮,心里充满了疑惑。

这个齿轮是按照最高标准加工的,材质、工艺都没有问题,怎么会突然断裂呢?

消息很快传到了厂领导那里。

孙厂长铁青着脸赶到现场,看着损坏的设备,怒气冲冲地问:"这是怎么回事?不是说技术方案很完善吗?"

我急忙解释:"孙厂长,我怀疑这个齿轮有质量问题,绝对不是设计的问题。"

赵明山在旁边冷笑:"陈忠文,出了事故就推卸责任,这不是技术人员应有的态度。"

我反驳道:"我没有推卸责任,但是事实就是事实。这个齿轮的断面很不正常,明显不是正常的疲劳断裂。"

可是没有人相信我的话。在大家看来,齿轮是经过质检部门检验合格的,如果真有质量问题,质检部门为什么没有发现?唯一的可能就是我的设计有问题。

王师傅也过来查看断裂的齿轮,他仔细观察断面,皱着眉头说:"忠文,这个断面确实有些异常,好像不是正常的疲劳断裂。"

我心里一阵激动:"王师傅,您也觉得有问题对吧?"

王师傅点点头:"从技术角度看,确实有疑点。但是没有证据,我们也不能乱说。"

孙厂长的态度开始转变。在他看来,三号线的成功可能只是运气好,四号线的失败才暴露了我的真实水平。

他当场宣布,撤销我在技术改造小组的职务,由赵小斌接替。

我感到天都要塌了。从技术明星到技术事故的责任人,这种落差让我几乎无法承受。

最让我愤怒的是,赵小斌接手后,第一件事就是把三号线的改造成果也给破坏了。

他说我的设计太复杂,工人掌握不了,要改回原来的简单设计。

在赵小斌的"改进"下,三号线的生产效率迅速下降,很快就回到了改造前的水平。工人们怨声载道,但是迫于压力不敢明说。

赵小斌还假惺惺地在众人面前表现得很"宽容",说什么"陈忠文虽然犯了错误,但是还年轻,要给他改正的机会"。

这种虚伪的姿态让我恶心,也让不明真相的人觉得他很有度量。

我被彻底边缘化了。没有人再找我讨论技术问题,没有人再理会我的意见。我就像一个透明人,在工厂里游荡着。

1994年春天,孙厂长最终做出决定,以"技术事故严重,态度不端正"为理由,将我开除出厂。

拿到开除通知书的那一刻,我想起了父亲常说的那句话:"做人要有骨气。"

我决定做最后一次努力。

06

办公室里的气氛压抑得像暴风雨前的天空。我慢慢从上衣口袋里掏出那张泛黄的老照片,这是我唯一的武器,也是我最后的希望。

照片不大,大约两寸见方,黑白的,有些发黄。

照片上是一个年轻的军人,穿着志愿军的军装,脸上带着青春的朝气,眼神坚定而明亮。这就是我父亲林建国年轻时的样子。

我每次看到这张照片,都会想起父亲现在沧桑的模样,心里就涌起一种说不出的酸楚。

岁月到底在他身上刻下了多少痕迹?那个意气风发的青年,怎么变成了现在沉默寡言的农民?

"这就是我父亲。"我把照片递给孙国华,"孙厂长,请您仔细看看。"

孙国华原本不想接,但是看我这么郑重其事,还是伸手接过了照片。

他只是想敷衍一下,瞟一眼就还给我,可是当他的目光落在照片背面的时候,整个人突然僵住了。

照片的背面有一行用钢笔写的字,字迹已经有些褪色,但还能清楚地看出来:

"1951年朝鲜战场,志愿军38军112师335团,班长林建国与通讯员孙国华。"

孙国华的手开始颤抖,脸色瞬间变得惨白。

照片从他手中滑落,飘飘荡荡地落在地上。

办公室里鸦雀无声,所有人都感觉到了异常的气氛。赵明山疑惑地看着孙国华:"老孙,你怎么了?"

孙国华没有回答,他呆呆地看着地上的照片,仿佛看到了什么可怕的东西。他的嘴唇在颤抖,额头上渗出了冷汗。

我捡起照片,看着孙国华震惊的表情,心里突然明白了什么。

"孙厂长,您想起来了吗?"我的声音有些颤抖,"您想起我父亲是谁了吗?"

孙国华艰难地咽了一口唾沫,声音嘶哑地说:"林建国……林班长……"

时间仿佛倒流到了43年前。

那是1951年的朝鲜战场,志愿军38军112师335团正在执行一次重要的战斗任务。19岁的孙国华是团部的通讯员,负责前线与指挥部之间的联络。

那是一个雪花纷飞的黄昏,孙国华奉命给前沿阵地送命令。可是在返回的路上,他迷了路,误入了敌军控制区。

当他意识到危险的时候,已经被一小队美军士兵包围了。孙国华虽然有手榴弹,但是寡不敌众,眼看就要成为俘虏。

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班长林建国带着两名战士从侧翼摸了过来。他们冒着敌人的枪弹,硬是把孙国华救了出来。

在突围的过程中,一颗炮弹在林建国身边爆炸。

弹片击中了他的左腿,鲜血瞬间染红了雪地。林建国倒下了,但他还是咬牙坚持,让孙国华和另外两名战士先撤退。

"走!快走!别管我!"林建国趴在雪地里大喊。

孙国华含着眼泪跑到安全地带,然后组织人员把林建国救了回来。林建国因为伤势严重,左腿落下了终身残疾,战争结束后被送回国内治疗。

而孙国华因为在这次战斗中表现勇敢,被上级表扬,还被推荐到军校学习。复员后,他凭着在部队的关系进入了纺织厂,一步步爬到了厂长的位置。

在成功的路上,孙国华逐渐忘记了那个在雪地里救他命的班长。他以为林建国早就死了,或者远在天边,不会再有任何交集。

他万万没有想到,救命恩人的儿子就在他的厂里,而且还被他亲手开除了。

"林班长……我的救命恩人……"孙国华喃喃自语,眼中涌出了泪水。

我看着他的表情,心中五味杂陈。

原来父亲不是村民们说的那种"不学好"的人,他是在朝鲜战场上流过血的英雄。可是他从来没有跟我提起过这些,甚至连一个字都没有说过。

"孙厂长,现在您还觉得我父亲'算啥东西'吗?"我的声音有些哽咽。

孙国华突然跪了下来,对着照片磕了一个头:"林班长,我对不起您!我对不起您的儿子!"

办公室里的其他人都惊呆了,谁也没想到会出现这样的戏剧性变化。

07

孙国华跪在地上,泪流满面。43年前的记忆像潮水一样涌了上来,每一个细节都那么清晰,每一幕都那么震撼。

他想起了在朝鲜战场上,林建国总是把最危险的任务留给自己,把相对安全的位置让给战友们。

他想起了那个雪夜,林建国毫不犹豫地冲进敌人的包围圈,用自己的身体为他挡住了子弹。

他也想起了战争结束前的那次谈话。

"国华,咱们都还年轻,将来有的是机会。"

躺在病床上的林建国拍着孙国华的手说,"我这条腿算是废了,以后只能回老家种地。你不一样,你有文化,有前途,一定要好好发展。"

"班长,等我有了能力,一定会报答您的救命之恩。"当时的孙国华热泪盈眶,发誓永远不会忘记这份恩情。

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随着自己地位的提升,孙国华渐渐忘记了当年的承诺。

他沉醉在权力和地位带来的快感中,越来越远离那个在战场上单纯的青年。

现在,面对着林建国的儿子,他终于意识到自己犯了多么大的错误。他不仅忘恩负义,还伤害了恩人的儿子。

"起来吧,孙厂长。"我深吸一口气,伸手去扶他,"我父亲如果知道您这样,会不高兴的。"

孙国华擦干眼泪,缓缓站起身来。他的脸上写满了悔恨和愧疚。

"忠文,不,应该叫你小林。"孙国华的声音颤抖着,"我错了,我大错特错了。你父亲是我的救命恩人,是我这辈子最尊敬的人。我不应该这样对待你,更不应该说那些话。"

我点点头:"孙厂长,我父亲总是教导我,做人要有骨气。他从来没有跟我提起过战场上的事情,我也是今天才知道你们的关系。"

"林班长就是这样的人。"孙国华感慨地说,"他从来不张扬自己的功劳,从来不向别人索取什么。当年在部队,大家都敬重他,可是他总是说,为人民服务是应该的。"

我这才明白,为什么村里的人会说父亲"不学好"。

不是因为他真的做过什么坏事,而是因为他从来不提自己的光荣历史,从来不炫耀自己的战功。

在一个普通农村,一个沉默寡言、与世无争的外来户,很容易被人误解。

赵明山在旁边看着这一切,脸色越来越难看。他知道,事情已经彻底改变了。

"老孙,这……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赵明山结结巴巴地问。

孙国华转过身,用一种从未有过的严厉语气说:"赵明山,我现在正式通知你,陈忠文的开除决定撤销。另外,我要求你如实交代四号线齿轮事故的真相。"

赵明山心里一惊:"什么真相?事故就是事故,还能有什么真相?"

"别装了!"孙国华厉声说道,"四号线的齿轮断裂绝对不是正常的技术故障。我现在怀疑有人故意破坏,陷害忠文。"

我也站出来说:"孙厂长说得对。从技术角度分析,那个齿轮的断裂完全不符合正常的疲劳破坏规律。一定是有人在齿轮上做了手脚。"

王师傅也点头说:"我当时就觉得奇怪,齿轮的断面太不正常了。"

在强大的压力下,质检部门的老钱终于承受不住了。

他知道,如果事情查下去,迟早会查到他头上。与其被动挨打,不如主动坦白,也许还能争取宽大处理。

"孙厂长,我有话要说。"老钱站出来,声音颤抖着,"四号线的齿轮……确实是我动了手脚。"

办公室里顿时炸了锅。所有人都惊呆了,没想到真的有人故意破坏。

"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孙国华怒气冲冲地问。

老钱低着头,不敢看任何人:"是……是赵厂长让我这样做的。他说,陈忠文太年轻,不能让他太得意。要给他一点教训。"

赵明山急了:"你胡说八道!我什么时候让你破坏齿轮了?"

"赵厂长,您就别否认了。"老钱豁出去了,"您当时的原话是,'这次四号线改造的齿轮,你要格外关注一下质量'。我明白您的意思,所以就在齿轮上制造了疲劳裂纹。"

真相大白了。所谓的技术事故,原来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阴谋。

赵明山为了打击我,不惜破坏工厂的生产设备,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孙国华气得浑身发抖:"赵明山,你太过分了!为了个人恩怨,竟然故意破坏生产。你这是在犯罪!"

赵明山还想狡辩,但是在铁的事实面前,他的所有解释都显得苍白无力。

我看着赵明山惊慌失措的样子,心里既愤怒又解脱。

愤怒的是,这个人为了打击我,竟然采用如此卑劣的手段。解脱的是,我终于洗清了冤屈,证明了自己的清白。

08

1994年夏天,江南纺织厂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人事调整。

赵明山因为故意破坏生产设备、陷害技术人员,被撤销副厂长职务,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赵小斌也因为参与叔叔的阴谋,被开除出厂。质检部门的老钱受到严重警告处分,被调离关键岗位。

而我,不仅恢复了工作,还被提拔为技术科副科长,全面主持工厂的技术改造工作。

消息传开后,整个工厂都为之震动。工人们纷纷为我鸣不平,说早就看出四号线的事故有问题,但是没有证据,不敢说话。

现在真相大白,大家都为我感到高兴。

王师傅拍着我的肩膀说:"忠文,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你父亲是英雄,你也不会差。"

孙国华对我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他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厂长,而是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我。

"忠文,你受委屈了。"孙国华真诚地说,"是我识人不明,让你受了这么大的冤屈。以后工厂的技术改造,就全靠你了。"

我点点头:"孙厂长,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吧。我现在只想把工作做好,不辜负大家的信任。"

重新走上技术岗位后,我比以前更加勤奋。

四号线重新改造,这次我吸取了教训,不仅在技术方案上精益求精,在质量监督上也格外严格。

每一个零件,我都要亲自检查;每一道工序,我都要现场监督。

7月20日,四号线改造完成,正式投入生产。这次没有出任何问题,生产效率比原来提高了40%,成为全厂效率最高的生产线。

接下来,我领导团队对全厂的其他生产线进行了系统性的技术改造。

采用模块化设计、精密化加工、自动化控制等先进理念,大幅提升了工厂的整体技术水平。

到年底,江南纺织厂的生产效率比改造前提高了60%,产品质量显著改善,生产成本大幅降低。

工厂不仅扭转了亏损局面,还实现了可观的盈利。

最让我感动的是孙国华主动提出要去看望我父亲。

"忠文,我欠你父亲一个道歉,欠他一声感谢。"孙国华诚恳地说,"这么多年,我都没有去看过他,实在是太不应该了。"

8月的一个周末,孙国华开着厂里的吉普车,和我一起回到了青山村。

当汽车开进村子的时候,村民们都惊呆了。

从来没有小汽车进过这个偏僻的山村,更没有什么大干部来过。大家都围过来看热闹,议论纷纷。

我带着孙国华走到我家的院子里。

父亲正在菜地里浇水,听到动静回过头来。当他看到我身边穿着中山装的孙国华时,眼中闪过一丝疑惑。

"爸,这位是我们厂的孙厂长。"我介绍道,"他有话要对您说。"

孙国华走到父亲面前,深深地鞠了一个躬:"林班长,我是孙国华,您还记得我吗?"

父亲仔细看了看孙国华,突然眼中闪过惊喜的光芒:"国华?真的是你?"

"班长!"孙国华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眼泪夺眶而出,"我来晚了,我来得太晚了!"

两个老人紧紧拥抱在一起,43年的分别,43年的思念,都在这一刻释放出来。

村民们围在院子外面,听着这两个老人的对话,才知道林建国原来是志愿军英雄,是救过孙厂长命的大恩人。

那些曾经说三道四的村民,此刻都羞愧地低下了头。

"班长,您这些年过得怎么样?"孙国华关切地问。

父亲淡淡地笑了笑:"还行,种种地,够吃够喝。忠文争气,在厂里当技术员,我很欣慰。"

"您的儿子不只是技术员,他是我们厂最优秀的技术专家!"孙国华骄傲地说,"他的技术改造为工厂节省了上百万的成本,是我们厂的宝贝疙瘩。"

父亲听了,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那一刻,我看到了他眼中的骄傲和满足。

从那天开始,父亲在村里的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村民们不再指指点点,而是投来敬重的目光。大家都说,林建国是英雄,陈忠文是好样的,我们村里出了不起的人物。

09

1994年秋天,金桂飘香,硕果累累。

江南市政府召开了全市科技工作会议,我被评为"优秀青年技术人才",成为全市工业战线学习的榜样。

站在领奖台上,我想起了父亲常说的那句话:"做人要有骨气。"

是的,技术可以改变命运,但品格决定人生。

王师傅退休了,在退休仪式上,他把工具箱郑重地交给了我:"忠文,这些工具跟了我三十多年,现在传给你。希望你能用它们创造更多的奇迹。"

我接过沉甸甸的工具箱,心中充满了责任感。我知道,这不仅仅是一套工具,更是一种传承,一种精神的延续。

工厂的生产蒸蒸日上,我设计的技术改造方案被推广到全市的纺织企业,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省里的技术专家来厂里考察,对我们的创新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

有一次,一个记者来采访我,问我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我想了想,说:"技术要精,做人要正。这是我父亲教给我的。"

"您父亲一定是个了不起的人。"记者说。

"是的,他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人。"我自豪地说,"他教会了我什么叫骨气,什么叫坚持。"

现在,我把父亲那张珍贵的老照片装在镜框里,放在办公桌的最显眼位置。

每当工作遇到困难,每当面临重要选择,我都会看看这张照片,想想父亲的话,想想他在朝鲜战场上的英勇表现。

有时候年轻的技术员来向我请教问题,我总是耐心地回答,就像当年王师傅对我一样。

我告诉他们,学技术要踏实,做人要诚实,遇到困难不要退缩,遇到诱惑不要动摇。

"陈科长,您这么年轻就有这么高的技术水平,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一个刚进厂的小伙子这样说。

我笑了笑:"年轻不年轻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一颗不断学习的心。技术在进步,时代在发展,我们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

孙国华现在和我父亲成了忘年交,经常开车到村里去看望老战友。两个老人在一起回忆当年的战斗岁月,谈论现在的和平生活,感慨时代的变迁。

"忠文,你要好好珍惜现在的机会。"孙国华经常这样对我说,"你父亲为了国家流过血,你要为国家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是的,我会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我会用自己的技术和智慧,为工厂的发展、为国家的建设贡献力量。

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我总是会想起这一年来发生的种种事情。

从被开除到重新崛起,从蒙受冤屈到沉冤昭雪,这个过程让我深深地体会到了人生的复杂和世事的变迁。

但是,我也明白了一个道理:金子总会发光的,真理总会战胜谬误的。

只要我们坚持正义,坚持真理,坚持自己的信念,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困难和挫折。

发表评论

德业号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德业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