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抖音推荐文章正文

断货36天,荷兰终于“投降”,管理权归还中方,斯霍夫已通告全球

抖音推荐 2025年11月16日 07:21 1 admin

36天的断货,36天的沉默角力。荷兰,终究还是扛不住。

11月8日,荷兰政府决定将安世半导体的管理权交还中方企业闻泰科技,正式退出这场因“接管”而引发的高科技风暴。

断货36天,荷兰终于“投降”,管理权归还中方,斯霍夫已通告全球

这场36天的“拉锯战”,到底打出了什么?中国又是如何在看似被动中翻盘的?

安世半导体,怎么就成了“风暴眼”?

从外面看,安世不过是一家“不起眼”的半导体公司,但对于那些把车开进千家万户的跨国车厂来说,它就是心脏供血的动脉。

安世掌握着全球超40%的车规级功率半导体市场份额,尤其擅长MOSFET和逻辑芯片这些关键元器件,硬是把一堆冰冷的硅片变成汽车电子系统的“心跳”。

车规级芯片,讲求的是可靠,是稳定,动不动就要过几十项极限认证的“硬通货”。一旦断供,短时间内根本找不到替代品,整个供应链都得跟着跳针。

断货36天,荷兰终于“投降”,管理权归还中方,斯霍夫已通告全球

而安世企业的命脉,其实早已深度绑定中国。安世全球70%的封测产能,全在中国本土完成,可以说是“技术在欧洲,产能在中国,市场也在中国”。这就是为什么,一旦中国掐住出口,欧洲那一头就慌得不行。

值得一提的是,安世从2018年就被中国企业闻泰科技全资收购,是一次彻头彻尾的市场化并购。

但是公平公开的市场规则开始成为了政治领域的延伸,欧盟逐渐将技术企业归为“战略资产”,尤其在中美博弈背景下,对中资背景的“敏感度”直线上升。于是,哪怕并购合法、正常,安世也难免被扣上“国家安全”这顶帽子。

断货36天,荷兰终于“投降”,管理权归还中方,斯霍夫已通告全球

这场风波的起点,并不在中方,而是荷兰政府单方面介入,强行接管安世管理权。背后的动机既有欧盟对中国科技崛起的忌惮,也有传统欧洲车企在新能源转型中焦虑的身影。

36日反击

荷兰出手之后,中方迅速回应。10月4日,中国商务部下令暂停安世中国子公司产品出口,几乎没有犹豫。

这一刀切下去,直接切到了欧洲汽车行业的神经。本田直接宣布北美年产量减少11万辆,营业利润缩水1500亿日元。而对比起来,更依赖安世的德国大众、宝马、奔驰等欧洲车企的损失虽然没公布,但可以轻易想象,只会更重。

短短几天,欧洲车企出现了“恐慌性采购”,价格飙升,供应链乱成一团。

断货36天,荷兰终于“投降”,管理权归还中方,斯霍夫已通告全球

这还只是第一招。接着,中方又打出第二张牌,闻泰科技自建晶圆厂投产,首月产出3万片。这就是明晃晃告诉你:就算你不给我晶圆,我自己也能造。这等于直接废掉了荷兰限制上游供应的威胁,技术瓶颈不再卡脖子,形势逆转。

而真正让荷兰陷入外交孤岛的,是10月底中美间关系缓和。10月30日,中美釜山会谈,美国宣布暂停执行“50%穿透规则”一年,这条长久以来被欧洲“引用”来压制中资企业的规定,突然被美国自己搁置了。

荷兰再想打“盟友牌”,也没了政治靠山。

断货36天,荷兰终于“投降”,管理权归还中方,斯霍夫已通告全球

最后一击,是中方11月1日推出的定向“出口豁免”措施。针对德国、法国等国的车企进行精准供应。这一招可谓高明至极,它不光释放了善意,也利用了欧盟内部利益分化,德国车企对中国市场依赖更深,自然不愿跟着荷兰硬抗到底。结果欧盟阵营内部出现裂缝,荷兰的孤立无援,几乎是注定的。

非典型“投降”

36天之后,荷兰“妥协”了。首相斯霍夫亲自通告全球,宣布将安世管理权归还中方。这是一场由“现实打脸”促成的退让。至此,中方恢复出口,荷方退出干预。

但细看协议条款,中方并非“无条件原谅”。出口豁免中的核心附加条件是:产品仅限民用用途。这个细节分量十足。它意味着中方不仅仅在恢复出口,还确立出口规则的主动权,防范荷兰类似的操作卷土重来。

断货36天,荷兰终于“投降”,管理权归还中方,斯霍夫已通告全球

这一次,中国不仅作为产业链枢纽出现,更开始主动设置技术贸易的“护栏”,这是规则制定者的角色,而不再只是被动遵守的执行者。

这一转变,不只是对荷兰发出的信号,更是向整个全球市场传达:中国不再只是“世界工厂”,而是技术与规则的双重参与者。想要参与中国主导的产业合作,就得接受更公平、更对等的“新游戏规则”。

从这场“安世之乱”看全球趋势,有几点启示格外醒目。

首先,“武器化依赖”终将反噬自己。荷兰试图用控制企业的方式遏制他国产业发展,结果却是整个欧洲车市自己踩了急刹车。全球化时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旦试图将合作变为控制,损人未必利己。

断货36天,荷兰终于“投降”,管理权归还中方,斯霍夫已通告全球

其次,全球供应链的逻辑正在转向“韧性”优先。很多跨国企业这次被打了个措手不及,未来的产业链布局将更多考虑不可控因素。而这,也意味着成本上升、周期拉长,全球化不再是“一帆风顺”的代名词。

更重要的是,中国的地位被重新认知。它不再只是“制造者”,而是“决定者”。在这场36天的“实战演练”中,中国展现了快速反应、技术替代、外交统筹的综合能力,也让世界重新评估:与中国的合作关系,不单是商业交易,更是战略合作。

断货36天,荷兰终于“投降”,管理权归还中方,斯霍夫已通告全球

从9月底荷兰出手,到11月初管理权归还,安世半导体这场“风波”走完了完整一圈。它不是一场普通的商业纠纷,而是一场以技术为核心、以规则为导向、以博弈为手段的全球产业“实战”。背后折射出的,是世界格局中力量对比的悄然变化。

中国的胜利,并不是一场“意外反转”。它来自于扎实的产业基础、灵活的政策手腕、精准的外交协同,更来自于对全球供应链中自己角色的清晰认知与主动布局。

断货36天,荷兰终于“投降”,管理权归还中方,斯霍夫已通告全球

这场风波虽然暂时平息,但留下的问题远未结束:全球技术体系该如何构建?规则由谁制定?企业如何兼顾效率与安全?这些问题会在未来一场又一场类似的博弈中继续发酵。

参考信息:荷兰首相:中方已同意恢复安世中国出口 对张学政的程序仍然有效——发表时间: 08/11/2025 - 11:02

荷兰首相称中国将恢复安世晶片出口——联合早报

发表评论

德业号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德业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