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抖音推荐文章正文

全红婵没想到,全运会还没开始,院长苏炳添凭一句话实现口碑暴增

抖音推荐 2025年11月02日 21:32 1 cc

全红婵官宣复出备战全运会的消息尚未降温,她的 “院长” 苏炳添便因一句话再度刷屏。这位以 9 秒 83 打破亚洲纪录的短跑传奇,在台湾青年岭南闭营仪式上,用一句 “两岸本来就是一家” 的真诚话语,不仅收获全网点赞,更让大众看到 —— 优秀运动员的影响力,从不止于赛场的奖牌与纪录,更在于用情怀与格局,诠释体育超越界限的力量。

一句话出圈:体育邀约里的两岸深情

十月的岭南,秋意渐浓。台湾青年岭南闭营仪式的现场,苏炳添穿着深色西装,没有了赛场上的凌厉气场,眉宇间多了几分教育者的温和。当话题谈及台湾田径选手杨俊瀚时,他眼中闪过欣赏的光芒,语气自然而真诚:“台湾有很多优秀运动员,杨俊瀚就是其中之一。”

全红婵没想到,全运会还没开始,院长苏炳添凭一句话实现口碑暴增

话锋一转,他笑着回忆起过往的遗憾:“以前组队参加 4×100 米接力时,总觉得阵容里还差一棒。要是杨俊瀚能加入,咱们对奥运前三的奖牌,肯定胸有成竹。” 这番话没有宏大的口号,也没有刻意的煽情,只是像朋友间聊起共同的爱好,却在结尾处轻轻落下一句:“两岸本来就是一家”—— 瞬间让这份体育邀约有了温度,也戳中了无数人的共鸣。

这段发言很快在社交媒体传播开来,网友的评论里满是认可:“苏神的格局太绝了,体育本就无界,两岸同胞更该并肩”“不是生硬的说教,而是用运动员的视角谈期待,这样的真诚最有力量”。短短一天,相关话题阅读量突破 3 亿,苏炳添的口碑迎来新一轮暴涨。

在此之前,大众对苏炳添的印象多停留在 “亚洲飞人” 的标签上:2021 年东京奥运会,32 岁的他跑出 9 秒 83,成为首位闯入奥运男子百米决赛的中国选手;2018 年雅加达亚运会,9 秒 92 的成绩打破亚运会纪录…… 而这次发言让人们突然发现,这位在赛道上追求极致速度的运动员,在赛场之外,更有着超越竞技的情怀与担当。他懂体育的魅力,更懂两岸同胞血脉相连的羁绊 —— 这份不刻意的真诚,远比任何刻意的表态更有感染力。

全红婵没想到,全运会还没开始,院长苏炳添凭一句话实现口碑暴增

梦幻联动:从赛场同行到校园师生

苏炳添与全红婵的缘分,早在此前就埋下伏笔。去年巴黎奥运会后,澳门举办的体育交流活动上,两人曾并肩坐在观众席。彼时的他们,还只是 “体育圈同行”:一个是刚卫冕奥运跳水冠军的 “天才少女”,一个是早已封神的 “短跑传奇”。

活动间隙,镜头捕捉到一个暖心画面:十几岁的全红婵带着孩子气的好奇,悄悄伸出手,轻轻摸了摸苏炳添的大腿。或许是想探究,这位 “亚洲飞人” 的腿部肌肉里,究竟藏着怎样的力量,才能跑出那样惊人的速度。苏炳添察觉到后,没有丝毫尴尬,反而笑着侧过身,让她看得更清楚 —— 这一幕被传到网上后,成了体育圈公认的 “名场面”,网友调侃 “这是小天才对老传奇的好奇”。

谁也没料到,短短一年后,两人的关系便有了新的身份关联。今年 9 月,全红婵被保送进入暨南大学体育学院,而该学院的院长,正是苏炳添。消息曝光时,网友纷纷直呼 “梦幻联动”:一个是跳台上的 “水花消失术” 大师,一个是赛道上的 “亚洲速度” 代表,如今成了师生,这份缘分里,藏着体育精神的传承。

全红婵没想到,全运会还没开始,院长苏炳添凭一句话实现口碑暴增

作为院长,苏炳添对全红婵的关怀体现在细节里。全红婵入学前,他虽忙着筹备学院的教学计划,还得兼顾自己的训练,却特意叮嘱学院的任课老师:“她既要备战比赛,又要补文化课,得帮她协调好时间,别让她太吃力。” 入学当天,他还抽空去迎新现场,看到全红婵抱着崭新的课本站在人群里,略显腼腆,便主动走上前,拍了拍她的肩膀:“有困难就找老师,也可以来找我。”

而全红婵也用自己的方式回应着这份期待。训练间隙,她会把文化课的笔记摊在训练馆的休息区,趁着休息时间抓紧补习;迎新活动上,她站在讲台上,声音不大却很认真地自我介绍:“大家好,我是全红婵,以后请多指教。” 没有明星的架子,活脱脱一个努力适应校园生活的 “乖学生”。如今她备战全运会,在跳台上反复打磨动作时,她的院长苏炳添,也正在用另一种方式践行体育的意义 —— 无论是课堂上的教学,还是闭营仪式上的发言,都在传递着 “体育育人” 的理念。

成长与坚守:苏炳添的多重身份底色

苏炳添能有如今的格局与担当,藏在他一路拼搏的成长故事里。1989 年,他出生在广东中山古镇的一个普通农村家庭,家里以务农和做点小生意为生。初二那年,一场偶然的校运会,让他与短跑结下缘分 —— 当时的他没有专业的运动服,穿着一双洗得发白的普通球鞋,却在 100 米比赛中跑出远超同龄人的成绩,被校体育老师一眼看中。

进入体校后,他才真正尝到训练的苦。每天清晨 5 点半,当同龄人还在睡梦中,他已踩着晨露踏上跑道;傍晚别人休息时,他还在反复练习起跑动作,直到教练喊停。运动鞋磨破一双又一双,脚底的水泡消了又起,有时训练后膝盖酸痛得连走路都困难,他也从没喊过 “放弃”。那时的他,先天条件并不占优 —— 身高 1 米 72,在短跑运动员中不算突出,爆发力却远超常人,更重要的是,他有着近乎偏执的专注力,哪怕是一个简单的摆臂动作,也要练到极致标准。

全红婵没想到,全运会还没开始,院长苏炳添凭一句话实现口碑暴增

2012 年伦敦奥运会,23 岁的苏炳添跑出 10 秒 19,成为中国短跑史上首位晋级男子百米半决赛的选手;2018 年雅加达亚运会,他以 9 秒 92 打破亚运会纪录,拿下金牌;2021 年东京奥运会,32 岁的他跑出 9 秒 83,不仅打破亚洲纪录,更成为奥运男子百米决赛史上第一位黄种人 —— 这些成绩的背后,是他日复一日的坚持,哪怕过了运动员的 “黄金年龄”,也从没想过停下脚步。

东京奥运会后,32 岁的他身上多了伤病,不少人劝他 “功成身退”,安心当教练或院长。可他却说:“只要身体允许,我还想再拼拼,想让年轻人知道,年龄不是极限。”2025 年 2 月,35 岁的他在济南站室内 60 米决赛中,以 6 秒 65 的成绩夺冠;4 月肇庆站 4×100 米接力赛,他带领三位 00 后小将,以 39 秒 25 的成绩摘金。站在领奖台上,他看着身边年轻队员的笑脸,比自己夺冠时还要开心 —— 他想传递的,从来不是 “自己有多厉害”,而是 “短跑的精神可以一直传承”。

如今的苏炳添,身兼 “运动员”“院长”“教育者” 多重身份,却始终保持着一份纯粹。作为运动员,他不贪恋荣誉,只为突破自我;作为院长,他不摆架子,用心关怀每一位学生;作为体育交流的参与者,他不用口号煽情,只用真诚拉近距离。就像他在闭营仪式上谈及两岸体育交流时说的那样:“好的运动员就该一起同台竞技,一起为亚洲体育争光。”

全红婵没想到,全运会还没开始,院长苏炳添凭一句话实现口碑暴增

全红婵在跳台上追求 “零水花” 的极致时,她的院长苏炳添正在用另一种方式,诠释体育的 “无界” 与 “温暖”。有人说,苏炳添的口碑暴涨,是因为 “会说话”,但真正打动人心的,从来不是话术,而是藏在话语背后的真诚与格局 —— 他用赛场的成绩证明黄种人的潜力,用教育的行动传递体育的力量,用两岸一家的情怀打破界限。

如今,苏炳添依旧会在清晨的跑道上训练,也会在暨南大学的课堂上给学生讲课,偶尔还会关注全红婵的训练进展。他的故事告诉所有人:真正的体育偶像,从不止于 “跑得快”,更在于用自己的影响力,让体育变得更有温度,让更多人感受到超越竞技的力量。

全红婵没想到,全运会还没开始,院长苏炳添凭一句话实现口碑暴增

发表评论

德业号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德业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