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抖音推荐文章正文

第一个公然拒绝北京阅兵!一国总统正式通告全球,降格对待中国?

抖音推荐 2025年08月23日 23:51 1 admin

有消息称,韩国总统李在明最终决定不出席中国抗战胜利纪念阅兵式,转而由国会议长禹元植率团参加。之前他上台的时候,可是一再强调要搞好中韩关系,现在闹这么一出,可以说是第一个拒绝出席阅兵的总统,李在明到底是怎么想的?这波操作对中韩关系会有啥影响吗?

第一个公然拒绝北京阅兵!一国总统正式通告全球,降格对待中国?

到底是怎么想的?

可以说,从韩国国内政治生态、区域外交平衡战略到中韩关系的现实困境,这个决定是多种因素塑造的。

李在明政府面临朝小野大的政治格局,在野党控制国会多数席位,对其外交决策形成强力制衡。而韩国国会拥有弹劾权、条约批准权和预算审议权,总统在外交重大决策上必须考虑国会态度。

再加上韩国国内对华政策争议较大,李在明可能也担心保守阵营质疑过度倾向中国可能损害韩美同盟关系。如果选择由国会议长代表出席,既能体现了对中韩关系的重视,又通过权力分置缓解国内政治压力,可以说是一次制度性妥协的巧妙安排。

第一个公然拒绝北京阅兵!一国总统正式通告全球,降格对待中国?

当然,这其中也有外交平衡战略。

韩国在中美之间始终采取战略平衡政策,李在明政府虽然表态改善对华关系,但不愿被视为完全倒向中国。而北京阅兵式作为具有强烈象征意义的活动,韩国总统亲自出席可能向国际社会释放过度亲华的信号。

特别是在朝鲜问题敏感时期,韩国需要维护与美国的军事同盟关系。派国会代表而不是行政首长出席,既保持了外交礼节,又避免了战略误读,简直完美体现了韩国特有的“战略模糊”艺术。

网上所说的李在明9月份议程较满也是个原因。

第一个公然拒绝北京阅兵!一国总统正式通告全球,降格对待中国?

再往深一点说,中韩两国虽然共享抗日历史记忆,但对某些历史事件的解读存在细微差别。韩国国内对抗日叙事始终强调民族独立运动的主体性,对中国战场的作用虽有认可但保持特定视角。这种历史认知的差异,使得韩国领导人对参与中国主导的抗战纪念活动持审慎态度。

总之,李在明这次不来,绝不仅仅是网上传言日程太慢排不开这么简单,背后还有很多复杂问题。

那李在明的这波操作,对中韩关系会产生什么影响吗?

第一个公然拒绝北京阅兵!一国总统正式通告全球,降格对待中国?

会有何影响?

从短期看,李在明的这波操作确实构成外交礼节上的“降级”,但我们不应该过度解读为对中韩关系的负面信号,而要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从长期看,中韩关系的实质发展取决于双方在核心利益上的协调与共赢。

看到网上已经有很多人在说,韩国的这波操作简直就是看不起中国。但其实,韩国派出国会议长而非较低级别官员,一定程度上已经表明了对双边关系的重视程度。禹元植作为韩国立法机关首脑,他的政治分量足以传递友好信号。

虽然对于这次阅兵来说是第一次,但在现代外交实践中,领导人缺席国际活动而由议会代表替代已有诸多先例,不应简单等同于关系恶化。

第一个公然拒绝北京阅兵!一国总统正式通告全球,降格对待中国?

并且,中韩两国关系的中长期关系发展取决于多重因素。

一是朝鲜半岛局势演变,二是中美战略竞争态势,三是经贸科技合作深度。李在明政府的基本外交方针仍是平衡外交,既维护韩美同盟,又发展中韩合作。中国只要继续保持市场开放性和政策稳定性,中韩经济深度融合的基本面不会改变。特别是在新能源汽车、数字经济、生物科技等新兴领域,两国合作空间仍在扩大。

既然双方关系暂且乐观,那我们要把注意力放在哪里呢?

别把注意力放在单次外交上

对于中韩双方来说,注重实质共赢比注重这次外交事件更实在。

第一个公然拒绝北京阅兵!一国总统正式通告全球,降格对待中国?

我们可以继续推进中韩FTA升级谈判,扩大服务业市场准入,深化产业链供应链合作。通过切实的经济利益纽带,增强韩国发展对华合作的内在动力。同时加快推动RCEP框架下的区域合作,使中韩关系嵌入更大的多边框架中,减少双边关系的波动性。

鉴于韩国国内政治复杂性,中国应加强与韩国国会、智库、媒体和民间社会的多元交流。特别是强化立法机关间的定期交流机制,使中韩关系不止局限于行政部门之间,形成更稳固的多支柱交流体系。

第一个公然拒绝北京阅兵!一国总统正式通告全球,降格对待中国?

也要在一定程度上尊重韩国平衡外交。理解韩国在中美之间的特殊处境,在安全关切上展现更多同理心。在朝鲜问题上,我们可以扮演更积极的调停者角色,推动重启多方会谈,为韩国提供更可靠的安全预期。同时加强与美国的政策协调,避免半岛问题成为中美战略竞争的牺牲品。

之前,中韩关系曾因“萨德”事件遭遇挫折,从这个角度来看,民意基础仍需精心培育。同时,在政治安全议题存在分歧时,也可以优先推进气候变化、公共卫生、数字经济等功能性领域的合作。通过积累合作成果,为政治互信创造更好条件。同时建立有效的危机管理机制,确保突发事件不致冲击整体关系。

第一个公然拒绝北京阅兵!一国总统正式通告全球,降格对待中国?

纵观历史,中韩关系发展从来不是直线前进,而是在动态平衡中螺旋上升。1992年建交以来,两国关系历经多次考验,但经贸往来从100亿美元增至3000多亿美元,人员往来从年均10万人次增至1000万人次。

这种深度互联互通的格局不会因单次外交活动安排而改变。

当代中国外交正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战略自信,这种自信体现在不过度解读单个外交事件,而是着眼于长远战略布局。

中国作为地区大国,对周边国家的外交选择应保持适当包容,重点是通过共同发展创造吸引力,通过共享安全提供保障力,通过文明互鉴增强感召力。如此,中韩关系自能在风云变幻的国际格局中行稳致远,真正实现“于细微处见格局,于无声处听惊雷”的外交境界。

发表评论

德业号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德业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