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抖音推荐文章正文

雪墨千秋:御书房里的荆浩遗韵

抖音推荐 2025年07月06日 14:41 1 cc


珍奇宝物

经历几代人的心血和传承到现在,收藏的藏品有皇家翡翠珍品,瓷器,玉器,金器,字画,明清家具,各种木料,百年老陈皮,老酒,老茶,文玩等等!希望大家成为朋友,关注和转发,谢谢大家!


清乾隆三十七年冬,紫禁城御书房内,铜鎏金熏炉中檀香正暖,将窗棂上凝结的冰花映得朦胧。乾隆帝玄烨手抚一卷古绢,指尖触过细密的经纬,只觉那上面的墨色似乎还带着千年前的雪意。

雪墨千秋:御书房里的荆浩遗韵


“这便是荆浩的《雪山幽居图》?”他轻声问,目光落在绢本右上角“乾隆御览之宝”的朱印上,那印色沉厚,与画中墨色相映,竟似跨越了数朝的对话。

画卷缓缓展开,尺幅间,千峰积雪压着寒云,如玉龙蜿蜒。主峰巍峨处,雪线沿山势皴染,荆浩特有的“雨点皴”在此刻化作漫天落雪的痕迹,笔笔沉凝,却又似有风雪自绢素间扑面而来。山坳处,几间茅庐半掩于松枝之下,柴门虚掩,一缕淡墨勾出的炊烟从茅檐升起,在雪白的背景里细若游丝,却偏偏让这寒江独钓般的寂寥生出了人间烟火的暖意。

“好一个‘幽居’。”乾隆指尖划过茅庐旁那株老松,松针以浓墨攒点,笔力透绢,仿佛能触到树皮的粗糙。他忽然想起内府典籍中记载,荆浩乃唐末五代人,避乱隐于太行洪谷,善画山水,尤擅写雪。只是典籍寥寥,世人多知范宽、董源,却少有人能说清这荆浩笔下的雪山究竟藏着怎样的心境。

雪墨千秋:御书房里的荆浩遗韵


这卷《雪山幽居图》入藏清宫,还要从康熙朝说起。彼时江南藏家陆氏后人因家道中落,将祖传古画送入琉璃厂,恰逢内府采办官员巡视,一眼便在尘埃中辨出这卷绢本的不凡。画后有宋宣和内府的“政和”“宣和”印,更有米芾的小楷题跋:“荆浩笔,得天地寒荒之致,非俗手能及。”——这便是铁证,证明此画确系荆浩真迹,且在宋代已为皇家珍藏。

墨色在乾隆眼前流转,他忽而觉得,这画中雪景并非全然的冷寂。荆浩以浓墨写山石阴面,留白为雪,明暗之间,雪山竟有了嶙峋的骨相,仿佛能听见冰层下岩石的低语。茅庐前一道溪流蜿蜒,以淡墨轻染,水痕与雪岸相接处,竟有几枚模糊的足印,不知是何人踏雪而来,又或是主人出门未归。

“陛下,此画构图奇绝,”随侍的翰林院编修张若霭轻声道,“荆浩在此处用‘高远法’,主峰矗立,侧峰环抱,虽写雪景,却有‘大山堂堂’的气象。那幽居置于山坳,既得 shelter,又不掩于重峦,可见画者心境,虽隐而不失风骨。

雪墨千秋:御书房里的荆浩遗韵

雪墨千秋:御书房里的荆浩遗韵


乾隆颔首,目光落在画心深处。他想象着千年前,太行山中,风雪初霁,荆浩或许就站在这样的茅庐前,看群山被雪覆盖,平日里嶙峋的岩壁化作玉砌,松枝承着厚雪弯成弧线。乱世之中,画雪亦是画心,那留白处的虚空,是避世的淡泊,而那沉厚的墨色皴染,却是不肯向时势低头的骨力。

“你看这茅庐的窗棂,”乾隆指着细如发丝的墨线,“不过数笔,却似有灯火透出。荆浩画的不是死雪,是活的山,活的人。他把自己藏在这雪山深处,却又用一缕炊烟、半扇柴门,向世间递出一丝暖意。”

御书房外,紫禁城的琉璃瓦上也积了新雪,与画中景致遥遥相映。这卷历经宋、元、明三朝递藏的古画,如今静静躺在清代皇帝的案头,绢本虽已泛出蜜蜡色的包浆,墨色却依旧清冽如昔。荆浩或许未曾想到,他在乱世中为自己寻得的幽居,竟成了后世文人心中的精神图腾,而这卷雪墨,更穿越了朝代的兴亡,将千年前的风雪与暖意,一同封存在了御书房的紫檀画匣里。

“传旨,”乾隆合上画卷,声音里带着一丝郑重,“将此画列入《石渠宝笈》上等,着造办处精裱,永藏御书房。

雪墨千秋:御书房里的荆浩遗韵


内侍小心翼翼将画卷收妥,檀香的烟气中,那绢本上的雪山仿佛又动了起来,雪光映着茅庐的窗,似有微光一闪,恍若千年前的画者,在时光的另一端,轻轻叩响了这扇穿越古今的柴门。而那雪落无声处,正是文人风骨与艺术魂魄,在岁月中永恒的幽居。

雪墨千秋:御书房里的荆浩遗韵

发表评论

德业号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德业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