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抖音推荐文章正文

大寨精神真的不行了?郭凤莲直言:陈永贵老书记不在了,我还在!

抖音推荐 2025年07月04日 14:46 1 cc

大寨那事,外人说起来热闹,可真坐进去,没人能撑得住。

1980年初夏,北京。郭凤莲直闯领导办公室。她不是来诉苦,也不是来要钱,她要找个说法。一坐下,她就亮明身份:“陈永贵老书记不在了,我还在。”这句话,她憋了很久了。

大寨精神真的不行了?郭凤莲直言:陈永贵老书记不在了,我还在!

这话听着轻,分量可一点都不轻。那时的大寨,已经不像以前那样受人热捧了。外头说啥的都有,有人说大寨那套“办法”出了问题,有人说得太“极端”。郭凤莲心里明白,大寨要是真倒了,这路就没人信了。

大寨精神真的不行了?郭凤莲直言:陈永贵老书记不在了,我还在!

办法问题

大寨精神真的不行了?郭凤莲直言:陈永贵老书记不在了,我还在!

郭凤莲来争,不是为自己,是为了一村老小的饭碗。

大寨精神真的不行了?郭凤莲直言:陈永贵老书记不在了,我还在!

时光倒回去十七年,1963年。那场山洪真凶,冲垮了地,冲没了粮食。陈永贵,这位老书记,就是不信邪。他带头,一镐头一铁锹,硬生生把那光秃秃的山沟给治服了。

大寨精神真的不行了?郭凤莲直言:陈永贵老书记不在了,我还在!

就在那时,郭凤莲才十七岁。她拉起一支队伍,全是年轻姑娘家。大伙叫她们“铁姑娘队”。她们整日泡在地里,肩膀磨破皮也不吭声。

大寨精神真的不行了?郭凤莲直言:陈永贵老书记不在了,我还在!

铁姑娘队

大寨精神真的不行了?郭凤莲直言:陈永贵老书记不在了,我还在!

她说:“女的也能干出个样!”这不是喊口号。是她一次次背着重石爬上坡,实实在在干出来的。

女的也能干出个样!

郭凤莲没念几年书。小学一毕业,就跟着下地干活了。她三岁就没了娘,跟着姥姥来到大寨。大寨那地方,山高沟深,真的穷,真的难。可她这人,越苦越往前凑,一点不带怕的。凭着这股劲头,二十出头,她就当上了村支书。村里人都说,这姑娘特别“认理”。

郭凤莲做事,直来直去。她总说自己是地道农民,当支书,心里就一件事:让大寨人过上好日子。她服陈永贵,也服他那股不低头的劲儿。她说得清清楚楚:“没有陈书记,就没有大寨的昨天;没有我,也没有今天的大寨。”这是大实话。

没有陈书记,就没有大寨的昨天;没有我,也没有今天的大寨。

到了八十年代,外面的人话风变了。大寨不再是模范榜样,全国也不学大寨了。几乎是眨眼间,大寨成了众矢之的。郭凤莲四十多,正是能干的时候。外面批评声像潮水涌来,她硬是扛住了,没被打趴下。

她知道,光靠嘴皮子说没用,得有新招。

回到村里,她没急着嚷嚷。而是开始看起了书。后来,她还真跑去读了党校,拿了个文凭。有人纳闷她怎么变了。她就回一句:“人不能跟历史赌气。”语气平平淡淡,可心里那根弦,一直绷得紧紧的。

人不能跟历史赌气。

她开始动脑子,琢磨怎么让村子继续往前走。不走老路,还能有新路子?

1992年,她把目光投向了“做生意赚钱”这条路。那时候,南边沿海一带已经干得热火朝天了,大寨还在地里刨食。她下了决心,行动了。先拉上江苏的工厂,办起了毛纺厂;紧跟着,又和香港人合作,建起水泥厂;还跟四川那边牵线,搞起饲料厂。一个靠铁锹锄头起家的穷山村,硬是被她拖进了工厂时代。

有个用煤的大客户说话实在:“郭凤莲跟我喝酒,我就买她的煤。”郭凤莲不是那种爱热闹贪杯的人。但她心里明白,想让大寨活下去,就得拿出点真家伙,让人看到诚意。

郭凤莲跟我喝酒,我就买她的煤。

她每次端杯,图的都是签下一纸合同,给村里换来订单。

家里人都支持她。儿子们工作了,老伴也理解。她说自己身体还行,那就接着干。但她也没糊涂,知道不可能干一辈子。于是,她开始手把手地带年轻人,教他们做事,让他们慢慢上手。

等村里的厂子站稳了脚跟,郭凤莲又开始琢磨新的问题——污染。那些水泥厂、小煤窑、草编厂味道大。她陆续把它们关停。然后,她带着大伙掉头干起了绿色农业、搞旅游。她说,现在人来大寨,不光是看梯田看风景,更得看看这地方是咋从那么苦的日子熬出来的精气神。

她在村里建了个展览馆。里头放的都是大寨过去用的老物件:破旧的铁锹、磨秃的镐头、斑驳的奖状。她要把这段辛苦爬坡的历史留给后人看。她还经常组织村里的后生、学生们去陈永贵塑像前,讲讲过去。讲这村子怎么从山穷水尽变成全国闻名。她说:“老书记生前总告诫大家,富日子要当穷日子过,啥时候也不能忘本。”这句话,她记了一辈子,也是大寨走到今天的根。

老书记说,富日子要当穷日子过,什么时候也不能忘了过去。

如今的大寨,翻了大身。村里年收入过了亿元,名气也重回高峰。

亿元村

可她心里头,还压着点事。她听到有些年轻人说,大寨精神?那都是老黄历了,现在谁还信那个?听了这话,她当然不是滋味。但她不争辩。她只说出一句实实在在的硬理:“没那股子大寨精神,就这穷山沟,根本活不下来!”

这块地没大寨精神,根本没法活。

她说得一点没错。当年种地不是为了发财,只是为了活命。现在日子宽裕了,可骨子里那股“不等别人施舍、不靠天上掉馅饼、不怕困难硬骨头”的劲儿,不能丢!

当别人问她,要是你退了,大寨会不会又变回去?她不回避:“我总得退下来的,得有人能顶上来才行!”她不是光嘴上说说。她是真在一个一个地物色年轻人,一步一步地教。

我迟早要退下来,得有人接得住。

她说:“趁我现在身子骨还行,退了也不当甩手掌柜。我要推着、扶着,把年轻一代都带起来。”她心里装着的,还是那个大寨。

我现在身体还行,退下来也不会撒手,得帮一把,把孩子们都推上来。

后来,她把村里的地统一起来搞公司化经营,种的都是绿色作物。旅游接待也办起来了,让城里人来体验农村生活。这成了大寨的新招牌。她不怕改变,不怕走新路。她唯一怕的是,没有人能真正接过这份担子,继续往前闯。

现在的郭凤莲,头发梳得一丝不苟,穿着也整齐利落。早年“铁姑娘”那种风尘仆仆的印子,看不太出来了。可她骨子里那股倔强、不服输的劲头,和当年背石头上山那会儿一模一样。

她总是强调:“大寨的精神,不是非要累死累活在地里刨。时代变了,形式要跟上。但最根本的那股骨头里的硬气,不能丢,丢了就真完了。”

说完这些,她转身又去了村头的展览馆。新来了一群城里大学生,她还惦记着要去给他们说说,讲讲过去,讲讲现在,讲讲大寨的路是怎么走出来的。

发表评论

德业号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德业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