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抖音热门文章正文

奥古斯丁偷梨启示录:童年“恶行”该被道德审判吗?

抖音热门 2025年11月26日 08:01 1 admin
奥古斯丁偷梨启示录:童年“恶行”该被道德审判吗?

在自传《忏悔录》中,北非神学家兼哲学家希波的奥古斯丁回顾了自己的童年。他回忆起自己曾偷过大量的梨,并非因为饥饿,而是为了享受做禁忌之事的快感。更早的时候,他记得自己为了赢而在游戏中作弊,也记得自己因为看护人不顺从他的任性而大发脾气。对于任何记得自己童年的人来说,这些行为或许都似曾相识。孩子们会作弊、会破坏、会发脾气。然而,在今天,我们或许会感到陌生甚至有些反感的是,我们竟然认为幼儿的情绪可以用道德的视角来描述。认为孩子的行为可能是坏的——卑鄙、贪婪、自私——这种想法往往被视为禁忌。而这或许正在影响着我们养育孩子的方式。

近年来,人类学家大卫·兰西创造了“新儿童统治”( neontocracy )一词,用来描述富裕民主的西方社会特有的对待儿童的态度。在新儿童统治下,儿童被视为一个独特的社会群体——与成人截然不同——并成为社会中最受重视的群体。这意味着,与奥古斯丁时代不同,幼儿在很大程度上免受成人的评判。我们可以在周围看到这种现象,例如流行的“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即“不要评判我的孩子”)的口号, 以及鼓励我们避免评判和纠正孩子行为,从而尊重每个孩子独特性的以婴儿为主导的 育儿方式。

但为什么应该按照孩子自身的标准而不是父母的标准来养育他们呢?我们之所以会这样想,或许是因为如今我们把幼儿的情绪视为生理上的压力释放,因此认为它们不受任何规范标准的约束。例如,脑身育儿法——一种以婴儿为主导的育儿理念——认为孩子的大脑天生不具备自控能力,所以我们不应该对他们抱有这种期望。这意味着,当你的孩子因为你拒绝给他们买糖而大哭大闹时,你的角色应该是克制自己,不去纠正他们,而是像心理咨询师或纪录片旁白那样进行叙述:“你现在感觉很生气。”(我已经记不清在操场上听过多少次这句话了。)

但这忽略了一个事实:人类的感受无法与他们的理解割裂开来,即使是幼儿也不例外。感到恐惧意味着我们理解情境具有威胁性;感到失望意味着我们原本抱有其他期望;对某人感到嫉妒意味着我们视其为竞争对手。因此,我们赋予情境的意义至关重要。如果只是告诉幼儿他们感到愤怒,却不解释愤怒何时合理,也不告诉他们愤怒会如何伤害他人,那就剥夺了他们理解自身感受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不如说:“你现在正处于神经系统过载状态。”

将某种情绪——愤怒、恐惧、喜悦、希望——赋予他人,意味着他们已经超越了纯粹的生理层面。这种情况在婴儿早期阶段就已经发生,他们的神经反应逐渐成为与父母沟通的方式,并开始转化为有意义的情绪。英国精神分析学家威尔弗雷德·比昂在其1962年出版的《从经验中学习》一书中,将这一过程称为“α功能”:通过理解和回应婴儿的行为,父母将最初的原始感官体验(β元素)转化为有意义的思维(α元素)。比昂认为,这些是我们思考能力的起源,也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心理功能,它将帮助我们在日后的人生中应对各种复杂的情绪。

情感理解能力——即懂得如何恰当地表达愤怒、如何克制情绪、如何尊重他人——并不会随着成年而神奇地出现。它需要父母通过与孩子交谈来给予(或不给予)理解,并在此过程中逐步发展。正如我们不会因为担心伤害婴儿和幼儿的语言能力而不敢与他们交谈一样,我们也不应该因为担心伤害他们的语言能力而止步不前,而应该引导他们了解我们对好坏行为的理解。

认为父母可以对孩子的行为保持中立,这种想法往好了说是天真,往坏了说是危险。父母真正需要扪心自问的是:我们希望孩子长大后成为怎样的人?如果我们一开始就没有明确的目标,不知道自己希望培养出怎样的人,那么我们将永远追逐最新的育儿潮流,或者,也许只是疲于应付孩子的一举一动。

发表评论

德业号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德业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