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抖音热门文章正文

中国机器人供应链抢跑2026:9家巨头豪赌量产,订单悬空下的博弈

抖音热门 2025年11月14日 17:02 1 admin
中国机器人供应链抢跑2026:9家巨头豪赌量产,订单悬空下的博弈

2025年11月,高盛一份耗时4天的实地调研报告,揭开了中国人形机器人供应链的“疯狂”现状。

调研团队在11月3日至6日走访了三花智控、拓普集团等9家核心企业,发现一个反常现象:没有一家公司拿到大规模订单,却都在疯狂建工厂、扩产能,泰国、墨西哥的海外基地纷纷上马。

这场没有订单支撑的“军备竞赛”,本质是对2026年下半年量产窗口期的集体押注。千亿赛道的战争,早已在供应链打响。

量产前夜的狂欢:无订单却扩产100万台,9巨头集体抢跑

中国机器人供应链抢跑2026:9家巨头豪赌量产,订单悬空下的博弈

“现在不卡位,等量产了连喝汤的资格都没有。”调研中某企业负责人的话,道出了行业共识。

高盛报告显示,受访的9家企业年产能目标普遍在10万至100万台之间,这个规模远超当前市场需求。拓普集团更是激进,在泰国、墨西哥、美国三地建厂,仅泰国工厂设计年产能就达100万台。

三花智控作为被高盛点名的特斯拉机器人核心供应商,动作同样迅速。2025年上半年财报显示,其总营收与净利润稳健增长,机器人业务功不可没。

更值得关注的是,三花在泰国额外购置土地并启用新产能,专门生产人形机器人执行器,其执行器组装领域市场份额已超50%。

这种“产能先行”的策略并非个例。浙江荣泰将生产基地从上海迁至泰国,实现14天快速交付样品;双林股份2025年底将产能提升至30万套,专攻线性执行器。

但所有人都心照不宣一个事实:截至2025年11月,没有一家企业确认收到大规模订单,甚至没有明确的量产时间表。

“逐步爬坡”成为行业默契,即根据订单落地情况灵活调整产能,既不想错失机遇,又试图控制风险。

中国供应链的底气:速度与成本拿捏全球话语权

敢在无订单时豪赌,中国供应链的底气来自两大核心优势:响应速度与成本控制。

高盛报告明确指出,中国供应商的快速设计到产品周转能力,是全球竞争对手难以企及的。这种“中国速度”在浙江荣泰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作为北美头部客户灵巧手微型行星滚柱丝杠的三大供应商之一,荣泰从接到需求到交付样品仅需14天,这种响应效率让海外同行望尘莫及。

成本优势则在绿的谐波身上得到印证。高盛预测,凭借价格优势和灵活产能,绿的谐波有望在2030年前占据全球高端机器人谐波减速机相当比例的市场份额。

更关键的是,中国供应链拥有汽车产业积累的雄厚基础。调研显示,9家核心企业大多源自汽车供应链,能将精密制造、规模化生产能力直接迁移到机器人领域。

中国机器人供应链抢跑2026:9家巨头豪赌量产,订单悬空下的博弈

拓普集团拆分设立电驱事业部专攻机器人业务,从执行器到灵巧手电机快速送样;均胜电子凭借汽车级制造能力通过北美客户审核,已开始小批量送样。

全球化布局更让成本优势如虎添翼。泰国、墨西哥成为海外布局核心区域,既贴近特斯拉、小鹏等潜在大客户,又能利用当地供应链协同降低成本。

生死竞速:从“卖零件”到“卖模块”,价值中枢正在转移

人形机器人供应链的竞争,早已不是单一零件的比拼,而是模块集成能力的较量。

一个明显的趋势是:头部企业正从“卖零件”向“卖模块”升级。产品组合从单一执行器,扩展到传感器、结构件等多个品类,产业链价值正向集成化供应商集中。

三花智控和拓普集团是这一趋势的代表。两家企业都成立了专门的机器人事业部,聚焦机电执行器研发制造,同时拓展多元化产品矩阵。

中国机器人供应链抢跑2026:9家巨头豪赌量产,订单悬空下的博弈

拓普的产品覆盖直线执行器、旋转执行器、躯体结构件甚至电子柔性皮肤;敏实集团更构建了从头部面部组件到关节模块、无线充电系统的完整产品链,目标2030年相关业务收入达50亿元。

这种升级背后,是核心零部件的高价值占比。在人形机器人硬件成本中,减速器、丝杠、传感器、电机等核心部件占比极高,是产业链的价值密集区。

企业们正各显神通抢占技术高地。双环传动研发新型行星减速方案替代传统谐波减速器,已与北美客户完成8-9轮样品测试;

兆威机电第二代灵巧手送样特斯拉,凭借微型化技术拿下1.7万美元单价订单。

垂直场景的突破更让技术落地加速。在汽车制造场景,人形机器人已实现发动机装配效率提升40%,车辆质检准确率超99%;3C制造领域,芯片分拣良品率达99.9%。

狂欢下的隐忧:技术未定型+订单未知,2026年迎终极考验

尽管行业一片火热,但狂欢之下的隐忧同样不容忽视。高盛报告直言,人形机器人产业仍面临多重不确定性。

最关键的变量来自终端客户。特斯拉Optimus作为行业风向标,近期宣布第三代机器人发布推迟至2026年2-3月,量产时间从2026年初延后至2026年底,比原计划推迟了约8个月。

特斯拉给出的理由是技术迭代需要。V2版本虽验证了运动控制和感知算法,但结构复杂难以量产;V3版本需重新设计提升模块化程度,手部系统20多个自由度的兼顾问题仍待突破。

技术路线的不确定性更让供应商如履薄冰。减速器领域,谐波与行星减速方案并存;执行器的驱动方式、传感器的选型标准,至今没有统一答案。

某企业研发负责人透露:“今天按客户要求研发的方案,明天可能就因技术路线变更作废,前期投入全打了水漂。”

中国机器人供应链抢跑2026:9家巨头豪赌量产,订单悬空下的博弈

订单落地的不确定性同样棘手。虽然2025年9月以来,智元机器人、优必选等企业陆续获得亿元级订单,但多集中在特定场景的小批量部署,远非大规模量产订单。

高盛强调,未来1-2年有两大关键验证节点:2026年2-3月特斯拉Optimus第三代发布,以及2025年底至2026年初全球机器人公司公布2026年订单目标。

这两个节点将直接决定供应链企业的生死。如果验证不及预期,前期投入的土地、工厂、产线都可能沦为闲置资产。

但长期来看,行业前景依然诱人。市场预测,203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在基础情景下达380亿美元,乐观情景下更是高达2050亿美元;到2050年,全球使用量可能超10亿台。

随着2026年的临近,这场供应链的“军事演习”即将迎来真实战场的检验。

高盛给出的建议是,投资者应聚焦两类企业:一是执行器等高技术壁垒领域的突破者,二是工业制造等垂直场景的落地者。

最终,只有那些既能提供高性价比产品,又具备全球化生产能力和技术迭代能力的企业,才能在这场千亿赛道的竞争中笑到最后。

发表评论

德业号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德业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