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抖音热门文章正文

4个去中国化最彻底的国家,一个已全盘西化,一个正试图恢复汉字

抖音热门 2025年10月05日 00:41 1 cc

曾经的汉字文化圈,如今早已各奔东西。

韩国砍掉汉字几十年,结果现在自己绕回来了;越南干脆连字母都换了,年轻人看不懂自家古籍;蒙古在苏联手下连传统文字都差点断了根;而新加坡,明明是个华人社会,却主动把自己“西装革履”打扮成了一个英语国家。

这四个国家,走的是四条完全不同的“去中国化”道路,有的走得干脆利索,有的却走着走着开始犹豫了。

4个去中国化最彻底的国家,一个已全盘西化,一个正试图恢复汉字

而今,一个已彻底融入西方的社会,成了“有华人面孔的西方国家”;另一个,却在几十年后重新摸索着拾起被扔掉的汉字。文化这东西,真不像衣服,说脱就脱,说换就换。

那么,这几国到底是怎么一步步把“去中国化”走到现在的?又为何开始有人想“回头”?

韩国

韩国的“去中国化”,说白了是又激进又纠结。最早从1948年就开始搞《韩文专用法》,汉字直接被踢出课堂。

4个去中国化最彻底的国家,一个已全盘西化,一个正试图恢复汉字

1970年干脆来个大扫除,小学汉字课本全撤,全销毁。连首都“汉城”这名字都嫌“太中国”,2005年正式改成“首尔”。一刀切,干脆利落,仿佛要把所有和中国挂钩的记忆都从社会里清理出去。

但问题也跟着来了。韩语里七成以上的词汇其实都源自汉字,一旦抛弃汉字,很多词就闹起了“撞脸”。“수도”到底是“首都”还是“水道”?“의사”是医生还是义士?没有汉字,连个法律文件都写得像谜语。真有官司因为词义不清,打了好几年。

于是,韩国人开始后悔了。1998年,金大中直接来个“汉字复活宣言”。现在,不少大学生都去考“汉字能力证”,三星等大公司也把会汉字当加分项。

4个去中国化最彻底的国家,一个已全盘西化,一个正试图恢复汉字

从一开始拼命甩开汉字,到现在又重新拾起来,韩国的文化认同,就像走钢丝,左摇右晃,始终在文化独立和历史传承中间找平衡。

越南和蒙古

越南的故事,和韩国不太一样,它是被迫的。法国人进来后,直接把用了一千多年的汉字踢出局,换上一套拉丁拼音的“国语字”。

理由相当直白:切断你和中国的文化纽带,你就只能靠我们了。儒学堂关闭,古籍没人管,文化断层一夜之间就形成。

4个去中国化最彻底的国家,一个已全盘西化,一个正试图恢复汉字

胡志明用“国语字”读完独立宣言,越南人也就这么彻底告别了汉字。但几十年过去,年轻人发现,那些写着自己历史的汉字典籍,他们一个字都不懂。对本国历史的认知,反倒得靠“二手”转述。

现在中越贸易走得近了,越南“汉语热”悄悄升温。懂汉语的年轻人成了职场香饽饽,一些人甚至开始主动学汉字。这不是回头,而是现实逼出来的选择。

蒙古的情况则更复杂。它本来用的是传统的回鹘式蒙古文,竖着写、从右往左读,跟汉文有点神似。

4个去中国化最彻底的国家,一个已全盘西化,一个正试图恢复汉字

结果1924年苏联扶持下搞起了“蒙古人民共和国”,先是搞文字改革,后是搞文化清洗,大批亲中知识分子被整肃,汉字和传统文书一起进了焚书炉。

1946年,蒙古干脆改用西里尔字母“新蒙文”,教科书开始重写历史,元朝被说成“殖民中国”的暴政,清朝成了“掠夺草原的外敌”。

直到苏联解体后,蒙古人才开始尝试“文字回归”。2015年,立法要求2025年起,政府公文必须同时使用传统蒙文和西里尔文。

4个去中国化最彻底的国家,一个已全盘西化,一个正试图恢复汉字

但光有政策不够。2021年统计显示,公务员中真正支持双语使用的还不到六成。蒙古社会现在像站在两个十字路口,一边是传统文化的回归呼声,一边是现实中西里尔文的便利。他们的文化认同,还在左右摇摆。

新加坡

如果说前面几个国家的“去中国化”还带点外力因素,那新加坡就是自己选的。这个以华人为主的国家,从建国起就决定走一条“脱中入西”的路线

。李光耀当年说得很绝:“想把汉语当国语?除非从我身上踏过去。”他把南洋大学关了,把方言节目砍了,推广英语,搞“双语教育”,但核心是“英为主,华为辅”。

4个去中国化最彻底的国家,一个已全盘西化,一个正试图恢复汉字

几十年下来,新加坡确实“变脸”成功了。现在街头的华人孩子,七成都用英语沟通,在家说中文的反而成了少数。可问题也随之而来:文化记忆逐渐变得空心。春节还是春节,但拜年说的是英语;舞狮舞龙还在,但很多人已经不懂那些习俗背后的含义。

李光耀晚年也坦言,他没得选。为了让新加坡在国际社会立住脚,只能选择和中国保持距离,转身投入西方怀抱。

但这种选择的代价,是文化根基的松动。如今新加坡经济发达、制度先进,但在文化认同上,却像个穿着西装的华人,脸是中国的,思想却全是英文的。

4个去中国化最彻底的国家,一个已全盘西化,一个正试图恢复汉字

文化是根,剪断了也会慢慢长回来

这四个国家的“去中国化”,有的是主动、有的是被动、有的是政治、有的是历史。但无论走得多远,文化的根总在那儿。韩国发现,汉字不是负担,是工具;越南意识到,汉字是通往历史的钥匙;蒙古明白,传统文字不仅是符号,更是身份;而新加坡,哪怕再努力“西化”,春节那几天依然是最热闹的节日。

文化这东西,不是说切就能切干净的。它不像政策,签个文件就能执行。文化是血脉,是习惯,是骨子里的东西。你可以暂时压住它,但它总有一天会找机会冒出来。

4个去中国化最彻底的国家,一个已全盘西化,一个正试图恢复汉字

把汉字丢掉容易,想找回来却难。但从这些国家的回头路上我们也看到了希望:文化不怕被遗忘,只怕没人再去捡起来。而当现实提醒人们,那些“被切断”的文化部分,其实是有用的、有价值的、有情感的,它就开始重新生长。

在全球化的浪潮下,一个国家想要现代化,没错,得拥抱世界。但如果连自己的文化都不认,最后也只是变成一个“空壳国家”,外表光鲜,骨子里却空荡荡。

所以,现代化不是“去中国化”,而应是“带着文化走出去”。走得再远,也别忘了自己从哪儿来。这不是怀旧,而是清醒。

发表评论

德业号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德业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