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抖音热门文章正文

于东来突然“隐身”,西贝风波搅动商圈,舆论与品牌博弈加剧

抖音热门 2025年09月16日 15:51 2 admin

短短数日,胖东来创始人于东来力挺西贝后突然将账号设为私密,引发商圈热议。企业家发声为何变得如此艰难?这场博弈背后的商业逻辑值得深思。

舆论风向突变,企业家为何选择“隐身”?

9月中旬,零售行业知名企业家于东来在个人账号上公开表达对西贝、海底捞等餐饮品牌的认可,并感谢这些企业为消费者提供可靠用餐选择。起初,这一言论在社交平台上收获了不少支持。

但随着西贝后厨直播曝光、预制菜争议持续发酵,网络舆情迅速逆转,批评和质疑的声音很快涌入评论区。于东来随后删除相关言论,并将账号设为私密。整个过程仅历时数小时,显示出极高的舆情敏感度。

于东来突然“隐身”,西贝风波搅动商圈,舆论与品牌博弈加剧

“站台”风险陡增,品牌与个人形象如何权衡?

于东来为何会选择如此果断地收回言论?不少业内人士认为,风险预判和品牌自保是重要因素。胖东来深耕零售市场多年,口碑积累不易。据第三方数据显示,高达72%的消费者将“信任于东来”列为选择胖东来的理由。这种强绑定关系意味着,企业家本人的一言一行都可能直接影响品牌形象。

“企业家发声一旦踩雷,影响的不只是个人名誉,更可能牵连整个企业。”一位品牌公关专家指出,这种现象在社交媒体时代尤为突出。于东来早前就曾因点赞消费者维权言论而被质疑“蹭热度”,最终选择隐藏相关内容。类似的“遇争议即收缩”操作,已成为企业家应对舆情风险的常规手段。

或许有人会说,这种做法过于谨慎,甚至有“见风使舵”之嫌。但从企业管理角度看,维护品牌资产和员工利益始终是首要考虑。面对舆论风暴,及时调整策略、适当回避争议,有时比硬扛更为理智。

于东来突然“隐身”,西贝风波搅动商圈,舆论与品牌博弈加剧

消费者期待分化,企业家舆论压力上升

消费品领域的舆论环境变化之快,远超大多数人的想象。西贝事件后,关于预制菜、食品安全等问题的讨论迅速成为焦点。于东来的“放心可口”之说在风口浪尖被质疑为“站台”,评论区很快从“东哥仗义”变为“站台翻车”。有网友甚至调侃,现在企业家发朋友圈都要经过公关团队层层审核。

从另一个角度看,公众对企业家的期待正变得更加复杂。一方面,大家希望看到敢于发声、带动行业进步的企业家;另一方面,对于任何涉及具体利益和争议的言论,又要求其“政治正确”,不踩敏感区。现实中,企业家即使出于好意表达支持,也很容易陷入“舆论陷阱”。

这种分裂的期待让企业家的身份变得更为尴尬。公开资料显示,于东来此前多次在直播或公开场合选择回避行业敏感问题,强调“不评价同行”。这并非单一案例,而是整个行业面对舆论高压时的普遍选择。

于东来突然“隐身”,西贝风波搅动商圈,舆论与品牌博弈加剧

商业言论“高风险”,企业如何应对?

企业家个人IP与品牌绑定本身是一把双刃剑。胖东来凭借高福利、顾客零投诉等标签赢得消费者信任,于东来的“实在人设”也为企业加分不少。但正因如此,任何失言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有观点认为,企业家在公共平台发声本质上是一种商业决策,需要权衡ROI、评估风险。尤其是在食品安全等高敏感领域,哪怕只是简单表态,都有可能被无限放大,甚至影响到企业的经营稳定。

“信息时代的舆情如同雷阵雨,说变就变。”一位行业分析师表示,数据和评论区的风向变化速度,远超传统媒体时代。企业家若无法及时调整策略,极易被卷入舆论漩涡,影响自身和企业的长期发展。

于东来突然“隐身”,西贝风波搅动商圈,舆论与品牌博弈加剧

部分网友质疑,企业家频繁隐藏言论是否意味着对公众负责的态度有所转变?对此,业内普遍认为,适时沉默或许更有助于理性讨论。舆论场需要更多有建设性的声音,而非被热点情绪裹挟的冲动表态。

西贝事件之所以备受关注,很大程度上源于其触及了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敏感神经。调查显示,随着罗永浩与西贝的争议升级,西贝部分门店所用预制菜未明确标注,直播间“现切羊肉”也被质疑为解冻复热。这些细节让消费者对品牌信任产生动摇,也让所有相关言论变得格外敏感。

发表评论

德业号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德业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