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抖音热门文章正文

云南发现罕见“美女蛇”:经鉴定为方花蛇,全国累计发现个体记录仅10余例

抖音热门 2025年08月22日 21:12 1 admin

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版图中,中国西南地区的原始林区始终扮演着关键角色。近日,云南临沧澜沧江省级自然保护区的一次常规监测,为这一区域的生态价值再添实证 —— 科研人员与公益人士在密林深处发现了一条方花蛇,这是凤庆县范围内首次记录到该物种,也让这种被称为 “美女蛇” 的珍稀蛇类再次进入公众视野。

云南发现罕见“美女蛇”:经鉴定为方花蛇,全国累计发现个体记录仅10余例

一、密林偶遇:一次跨越晨昏的物种记录

8 月上旬的滇西山区,雨季的湿润气息浸透了每一片树叶。临沧澜沧江省级自然保护区凤庆管护分局的监测团队与 3 名社会公益人士组成联合调查组,正沿着海拔 1300 米的山脊线开展野生动物资源普查。此行的目的是更新保护区内脊椎动物的分布数据,重点关注鸟类与小型哺乳动物的活动痕迹。

调查进行到第三天清晨,天色微亮时,团队成员李涛(管护分局工程师)率先注意到异常。当时他正蹲在一棵高约 20 米的青冈树下,记录树干上的鸟类粪便样本,眼角余光瞥见前方 5 米处的腐叶堆里有物体移动。“不是常见的蜥蜴或蛙类,移动速度更沉稳,而且有明显的体节感。” 李涛事后回忆,他立刻示意同行者保持安静,缓慢起身拿出长焦相机。

镜头里的生物逐渐清晰:一条蛇正贴着地面蜿蜒前行,体长约 80 厘米,身体直径与成人拇指相当。最引人注目的是它的体表花纹 —— 黑色的环纹作为基底,其间交替分布着不规则的红色斑块与黄褐色条纹,在晨光透过树叶形成的光斑中,鳞片反射出类似釉彩的光泽。当蛇头转向镜头时,可以看到其瞳孔呈圆形,吻端略尖,与当地常见的锦蛇科物种有着明显区别。

公益人士中的爬虫类爱好者张越拿出随身携带的野外图鉴,初步判断可能是方花蛇,但不敢确定。为避免惊扰,团队没有近距离接触,只是持续跟踪拍摄了约 15 分钟,记录下其爬行姿态、栖息地植被类型及周围环境温度(24℃)。这条蛇最终钻进一处岩石缝隙,消失在密集的蕨类植物丛中。

云南发现罕见“美女蛇”:经鉴定为方花蛇,全国累计发现个体记录仅10余例

回到管护站后,团队将拍摄的 47 张照片与 1 段 2 分钟的视频,通过专业数据库与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的爬行动物专家取得联系。经过 3 天的形态特征比对与基因序列初步分析(基于鳞片脱落样本),最终确认该物种为方花蛇(学名:Archelaphe bella),属于游蛇科下的珍稀无毒蛇类。

二、“美女蛇” 的生物学密码:形态与习性的双重独特

方花蛇的 “美丽” 并非主观臆断,而是基于其独特的形态特征。成年个体体长可达 100 厘米,身体比例修长,鳞片排列紧密光滑。其体背的色彩组合具有高度辨识度:以黑色作为底色,每间隔 3-4 厘米便有一道宽约 1 厘米的红色环纹,红色环纹两侧又镶有细窄的黄褐色边,这种配色在爬行动物中极为罕见,既不同于横斑锦蛇的规则条纹,也区别于玉斑锦蛇的斑点状图案。

正是这种华丽的体色,让它与横斑锦蛇、玉斑锦蛇共同获得了 “中国最美蛇类三杰” 的称号。但与另外两种蛇类相比,方花蛇的 “气质” 更为内敛 —— 调查团队观察到,它在移动时身体贴地幅度更大,遇到惊扰不会像其他蛇类那样快速逃离,而是先保持静止,利用体色与落叶环境融合,待威胁远离后再缓慢离开,这种 “以静制动” 的习性与其 “敏捷温和” 的描述高度吻合。

在栖息地选择上,方花蛇展现出对微环境的严苛要求。现有记录显示,它们仅分布于海拔 1150 米以上的潮湿阔叶林区,且偏好靠近溪流、腐殖质丰富的区域。此次发现个体的位置,距离一条常年不涸的山涧仅 20 米,周围生长着大量鹅掌柴、水青树等阔叶植物,地面覆盖着 5-8 厘米厚的枯枝落叶层,这些都为其提供了理想的隐蔽与捕猎环境。

关于方花蛇的食性,目前仅能通过同属物种的习性及少量粪便样本推测。它们大概率以啮齿类动物(如森林鼠)、树栖蜥蜴、蛙类及小型鸟类为食。此次发现区域附近,监测团队曾捕捉到黄胸鼠与树蛙的活动痕迹,这或许能解释为何方花蛇会出现在这一区域。

三、罕见背后:10 余例记录的物种谜题

“比莽山烙铁头更难见到”,这是爬行动物研究领域对中对花蛇的普遍评价。莽山烙铁头作为中国特有的剧毒蛇类,因数量稀少被称为 “蛇中大熊猫”,但其野外记录仍多于方花蛇。自 1974 年在湖南首次发现方花蛇以来,截至 2024 年 8 月,全国范围内有确切影像或标本记录的个体仅 10 余例,平均每年不足 1 例。

这种罕见性源于多重因素。首先是生境的特殊性,方花蛇依赖的高海拔阔叶林区在中国西南地区呈碎片化分布,且受气候变化影响,适宜其生存的区域正逐渐收缩。其次是行为习性,它们多在晨昏时段活动,白天隐藏于树洞或岩石缝中,与人类活动时间重叠度低。此外,其繁殖机制至今成谜 —— 从未有研究团队观察到方花蛇的交配或产卵行为,也未发现过幼蛇个体,这让物种的种群数量评估变得异常困难。

云南发现罕见“美女蛇”:经鉴定为方花蛇,全国累计发现个体记录仅10余例

云南作为方花蛇的分布大省,此前也仅在西双版纳、普洱等地有过零星记录。凤庆县此次发现,不仅填补了该物种在临沧地区的分布空白,也将其已知活动范围向北扩展了约 150 公里。管护分局的工作人员翻查历史资料发现,近 10 年来,保护区内的红外相机曾 3 次拍到疑似方花蛇的身影,但因距离过远或角度问题未能确认,此次清晰的影像资料终于为这些模糊记录提供了佐证。

四、生态答卷:保护成效的物种见证

方花蛇的现身,被当地环保人士视为凤庆县生态保护工作的 “活成绩单”。2015 年以来,凤庆县实施了澜沧江沿岸退耕还林工程,累计恢复林地面积超过 12 万亩,同时建立了 11 个野生动物保护站,配备专职巡护员 36 名,严厉打击盗猎与非法采伐行为。

这些措施带来的变化显而易见。监测数据显示,2015 年至 2024 年间,保护区内的阔叶林覆盖率从 68% 提升至 82%,啮齿类动物与鸟类的种类分别增加了 12 种和 27 种,这些都为方花蛇等依赖复杂生态系统的物种提供了生存基础。

“以前在林区很少能看到这么完整的食物链,现在不仅有蛇,还有鹰、豹猫这些天敌,说明生态系统在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李涛指着监测日志上的数据说,2023 年保护区内曾拍到豹猫的影像,而豹猫的主要猎物之一便是蛇类,这从侧面反映出方花蛇可能在当地形成了稳定的小种群。

目前,方花蛇已被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即 “三有” 名录),在《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中被评估为易危(VU)。这意味着对其栖息地的任何破坏都可能加速种群衰退,而此次发现为针对性保护措施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 管护分局已计划在发现区域增设 3 台红外相机,重点监测方花蛇的活动规律。

进入 8 月下旬,滇西山区的降雨逐渐增多。临沧澜沧江省级自然保护区的巡护工作仍在继续,只是巡护员们的脚步更加轻柔。在那片发现方花蛇的密林里,腐叶堆依旧保持着原样,岩石缝隙被小心标记,没有人知道那条色彩斑斓的 “美女蛇” 是否还在附近,但可以确定的是,这片日益繁茂的森林,正为更多像它一样的珍稀物种提供着庇护。对于进山劳作或游玩的村民与游客,保护区的宣传牌上新增了一行提示:遇到蛇类请勿惊扰,保持距离即是保护 —— 这或许是人类与这些神秘生灵相处的最佳方式。

来源:FM904

发表评论

德业号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德业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