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友们大家来啦!今天来和大家一起分享精彩话题 老规矩先点赞再看文! 01 02 上次去泰山旅游,导游特意提醒我们上山不要乱说话,当时还觉得他迷信。结...
2025-05-15 0
藏在口袋里的思念
"叔,这衣服您穿穿试试。"侄女递过来一件墨绿色的冬装外套,"天冷了,您和婶子要注意保暖。"
我接过外套,顺手抚平衣领。
自打退休后,这小院里的日子过得慢而悠长。
八十年代盖的老房子,阳光照进来,墙角的尘埃都像是定格在了某个岁月。
侄女李小燕是个好孩子,每到季节更替,总要来看看我和她婶子。
她婶去年走了,这院子就更显得空落。
"叔,您翻翻口袋,我怕有东西落里头了。"小燕临走前叮嘱。
我习惯性地摸了摸口袋,指尖触到一张硬纸片。
掏出来一看,是一张泛黄的照片,照片上的我还有一头浓密的黑发,而身旁的年轻人穿着一件深蓝色的西装,神采奕奕。
那是我儿子李志明,十年前去美国那天照的。
眼前突然模糊了。
送走小燕,我坐在堂屋的八仙桌旁,翻来覆去地看着这张照片。墙上的老式挂钟"嘀嗒嘀嗒"走着,这是志明妈生前最喜欢的一件物什,她常说:"这钟声像个老人的心跳,踏实。"
记得那是1998年的夏末,天还热得很。
志明考上了国外的大学,拿到全额奖学金。院子里的老邻居王大爷得知消息后,特意拎了两瓶二锅头来我家,说是要给志明送行。
"老李呀,你儿子有出息,能出国留洋,咱们这片儿算是头一份儿!"王大爷笑得合不拢嘴,端起酒杯就要跟我碰。
其实,在我们这个小城,那会儿能出国的人还真不多。家家户户都在为生计奔波,哪有闲钱供孩子出国。
志明从小就聪明,初中时数学竞赛拿过市里的一等奖,志明妈总说他脑袋瓜子比我们强,准是随了她娘家的血统。
那时候,日子紧巴得很。八十年代末,我在市纺织厂当工人,一个月工资不过百八十块,志明妈在副食品商店当售货员,收入也有限。
九十年代初,改革大潮席卷全国,不少国企开始改制。我们厂也不例外,从全厂上下两千多号人,一下子精简到只剩几百人。
1995年,我被迫内退,每月只有几十块钱的生活补贴。志明妈常说:"男人不容易,别跟自己过不去。"她看我成天闷在家里,就托人在市场上给我找了个小摊位卖日用百货。
我那会儿闷不吭声地受着这口气。大男人,突然没了工作,心里的落差谁能说得清。
好在志明争气,从不让我们操心学习。高考那年,他考了全市第三名,被国内一所名牌大学录取。
"爹,大学毕业后,我想出国深造。"志明大学临近毕业那年,提出了这个想法。
我和志明妈面面相觑。出国?那得多少钱哪!
"你爹都下岗了,咱家哪来那么多钱呀!"志明妈直摇头。
"妈,我申请了奖学金,要是能拿到全额的,基本上就不用家里出钱了。"志明眼睛亮亮的,充满希望。
那段日子,志明天天熬夜准备材料、考试。我有时半夜起来上厕所,还能看见他房间的灯亮着,他伏案疾书的身影印在纸糊的窗户上,像极了我年轻时苦读的样子。
功夫不负有心人。1998年春天,志明拿到了录取通知书和全额奖学金。
我和志明妈高兴坏了,可随之而来的是出国前的各种费用:护照、签证、机票、生活启动金……虽说有了奖学金,但这些前期投入也不是小数目。
为了给志明张罗出国的事,我硬是东拼西凑,又跟老同学借了一笔钱。
邻居李大婶知道后,劝志明妈:"老姐妹,你们也不容易,要不让孩子在国内找个工作算了,这年头,大学生多吃香啊!"
志明妈却说:"再难也得让孩子飞得高些,总比我们强。"
那段日子,她开始接零工洗衣服、打扫卫生,每天天不亮就出门,天黑才回来,手上的皮肤都脱了一层又一层。
有天夜里,我听见志明妈在被窝里低声抽泣。
"咋了?"我轻声问。
"没啥,就是舍不得孩子。"她抹了把眼泪,"志明要走了,这一走,啥时候才能见着啊?"
我拍拍她的肩膀:"别想那么多,孩子有出息是好事。"
嘴上这么说,心里却跟打翻了五味瓶似的。
那个年代,出国不像现在这么便利,电话费贵得吓人,更别提什么视频通话了。多数家庭还是通过书信联系,一封信从国外寄回来,少说也得半个月。
临行前一晚,志明妈包了一桌子他爱吃的菜:红烧肉、清蒸鱼、素炒三丝、西红柿炒鸡蛋……
饭桌上,志明妈一个劲地给儿子夹菜:"多吃点,多吃点,国外吃不到咱们家乡的味道。"
志明红着眼圈,一声不吭地扒饭。
那晚,我们仨都没怎么睡。志明妈起来好几次,说是检查行李有没有落下的。实际上,那箱子已经翻来覆去检查了无数遍。
第二天一早,我们坐上去首都的长途汽车。那时候,县里通往北京的火车还不够方便,汽车倒是一天好几班。
颠簸了近六个小时,终于到了首都。
志明妈一路上都拉着儿子的手,生怕一松手,人就找不着了。
到了首都机场,志明换上了那套深蓝色西装——这是他高考后我们专门带他去百货大楼买的,平时舍不得穿,这次特意带上了。
"爸,妈,我一定好好学习,不辜负您和妈的期望。"志明说这话时眼圈都红了。
志明妈再也控制不住,扑到儿子怀里失声痛哭。那一刻,我才真切地感受到,我们就要和儿子分离了,而且是如此遥远的分离。
"去吧,爸爸等你回来。"我拍了拍儿子的肩膀,强忍着没让泪水落下来。
一个男人,得有担当,不能在儿子面前掉眼泪。
临走前,我们在机场拍了这张照片。照相的是一位好心的旅客,他见我们依依不舍,主动提出帮我们拍个全家福。那时候,普通人家还不流行照相机,更别提现在的智能手机了。
看着儿子的背影消失在安检口,志明妈整个人瘫软在椅子上,我知道,她这是终于撑不住了。
回家的路上,志明妈几乎没说一句话,只是不停地用手绢擦眼泪。
出租屋里,她把志明的房间收拾得干干净净,志明用过的被褥、书籍、小时候的玩具,一件都舍不得动。
"等孩子回来,还能用呢。"她总这么说。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了。
起初,每个月都能收到志明的信,厚厚的信封里,总是塞满了他的生活、学习近况。我把每一封信都小心地收藏在一个铁皮盒子里,那是我从厂里带回来的工具箱,被我擦得锃亮,专门用来存放儿子的来信。
后来,电话逐渐普及,志明每个月也会打一两次电话回来。那时候,我和志明妈就坐在那台黑色的座机旁,轮流和儿子说话,总是舍不得挂断。
"喂喂,爸,听得清吗?"志明的声音透过话筒传来,总带着些电流的杂音。
"清楚着呢!你妈给你炖了你爱吃的排骨,可惜你吃不着了!"我故作轻松地说。
志明在那边笑:"等我回来,让妈再做。"
这是我们每次通话的固定对白。
2000年,我们家添置了第一台彩电,是二十一寸的大屏幕,在当时算是很奢侈的消费了。志明妈说,等儿子回来,能看到好电视,不用再对着那台老黑白机了。
2003年,我们县城开始大规模改造,很多老居民区被拆迁。我们分到了一套六十多平的两居室,虽然不大,但比原来的筒子楼强多了。搬家那天,志明妈特意给儿子打了电话,描述新家的样子,说等他回来,就有个像样的地方住了。
时光飞逝,眨眼间志明在国外待了五年。
他完成了学业,在一家公司找到了工作。这些年,他每年都按时汇钱回来,数额不大,却让我们倍感温暖。
2008年,志明在电话里告诉我们,他谈了个女朋友,是他公司的同事,也是中国人。
志明妈高兴坏了,连着几天和左邻右舍炫耀她儿子找了个洋媳妇。虽然人家姑娘也是中国人,但在国外工作,在志明妈眼里,那就是"洋媳妇"了。
2010年,志明结婚了。婚礼在国外举行,我和志明妈因为种种原因没能去成。那天,志明专门打电话回来,让我们通过电话参与了他的婚礼。
志明妈抱着话筒,像是看得见儿子穿着西装的样子,一个劲地叮嘱:"要对媳妇好,别跟你爹似的,木讷不会说话。"
我在一旁直翻白眼:"你少数落我两句能咋地?"
志明在电话那头笑得不行。
正当我们期待着能早日见到儿媳妇时,变故发生了。
2012年初,志明妈查出了肺部有恶性肿瘤。医生说,情况不太乐观,需要立即手术。
我连夜给志明打电话,告诉他这个噩耗。
电话那头,志明沉默了许久,然后说:"爸,我马上安排回来。"
但是,由于工作原因,志明没能立即回国。他联系了国内最好的医院和专家,为志明妈安排了最好的治疗方案。
手术那天,我一个人坐在手术室外的长椅上,心里空落落的。
六个小时后,医生出来告诉我,手术很成功,但后续还需要化疗和放疗。
志明妈很坚强,从不在我面前喊疼。每次化疗后,她虚弱地躺在床上,还惦记着给儿子打电话,生怕他担心。
"你爸照顾我挺好,别惦记。"她总是这么对电话那头的儿子说。
其实,每到深夜,我经常能听到她低声的啜泣。她最大的心愿,就是再见儿子一面。
终于,在2012年底,志明排除万难,回国探望。
看到日渐消瘦的母亲,志明当场就哭了。那一刻,我看到了这个已经在国外闯荡多年的男人,内心深处还是那个离开家时的大男孩。
志明妈见到儿子,仿佛注入了新的生命力,硬是从病床上坐了起来,要亲自给儿子做顿饭。
我和志明都拦不住,只好由着她。那天,她强撑着做了几个志明小时候爱吃的菜,看着儿子狼吞虎咽的样子,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志明这次回来只待了一周就不得不走了。临走前,他紧紧地抱着母亲,承诺很快就会再回来。
"等你工作稳定了,别惦记我们,好好过你的日子。"志明妈拍着儿子的后背说。
没想到,这一别,竟成永诀。
2013年初,志明妈的病情急转直下。
最后那段日子,她时常神志不清,却总是呼唤着儿子的名字。
志明因为手头项目脱不开身,只能通过视频通话见母亲最后一面。
那天,我扶着志明妈坐起来,把手机屏幕对着她。屏幕里,志明强忍着泪水,一遍遍地叫着:"妈,我在这呢,您看看我..."
志明妈努力睁大眼睛,想看清屏幕里的儿子,嘴里含糊地说着:"好孩子...好孩子..."
那是她留给儿子的最后话语。
志明妈走后,我一个人住在这套小房子里,日子过得更加缓慢。
每天早上起床,习惯性地做两人份的早饭,然后才想起,桌子对面的人已经不在了。
白天,我会到小区的花园里和其他老头老太太下下象棋,聊聊天。晚上回到家,面对空荡荡的房子,那种孤独感便如潮水般涌来。
好在有小燕。她是我妹妹的闺女,自从志明妈走后,常常过来看望我,帮我收拾屋子,陪我说说话。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转眼间,志明妈已经走了七年。
这些年,志明在国外安了家,有了工作,成了家,还有了一个可爱的小女儿。每年过年,他都会通过视频给我拜年,让我看看我那未曾谋面的小孙女。
视频电话里,他常说想家,但工作忙,一直没回来。
我也理解,人各有志,儿孙自有儿孙福。只是这空荡荡的院子,有时候真让人感到寂寞。
特别是每到志明妈的忌日,我都会独自一人去墓地看看她,给她讲讲志明的近况,告诉她孙女又长高了,又懂事了。
我把照片翻过来,背面有一行字迹:"爸,等我回来。——志明"
这字迹已经有些褪色,但我依然能认出这是儿子的笔迹。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从未责怪过志明不常回家。我知道,他有自己的生活和责任。而且,他从未间断过给我寄钱、打电话。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思乡之情、对亲人的思念,总会在某个瞬间变得格外强烈。
就像此刻,看着这张照片,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夏日的午后,儿子即将踏上远行的旅程,而我们站在原地目送他远去。
傍晚时分,我坐在堂屋里喝茶,墙上的老式挂钟滴答作响。
这座小城近些年变化不小,高楼大厦拔地而起,马路宽了,车多了,人们的生活节奏也快了。
但我这老屋子里的时光好像凝固了。电视里播放着八点档的连续剧,那是我每天晚饭后的固定节目。
忽然,桌上的电话铃声响起。
我放下茶杯,慢悠悠地走过去接起电话。
"喂?"
"爸,是我,志明。"
听到儿子的声音,我的心猛地跳了一下。
"啊,志明啊,你还好吗?"
"爸,您还好吗?"他的声音有些激动。
"挺好,你那边呢?"
"爸,我要回来了。"
我一时没反应过来:"啊?"
"爸,公司同意我调回国内工作,下个月就到家。这次不是探亲,是要回来定居了。"
我的手不自觉地颤抖起来,喉咙像是被什么堵住了。
多少个夜晚,我梦见儿子回家的场景,如今终于要成真了。
"好...好啊。"我只能挤出这两个字,生怕一开口,那些压抑多年的情感就会喷涌而出。
"爸,我已经安排好了一切。小莉和宝宝也一起回来。我们想在您附近买套房子,这样可以经常陪您。"
我连连点头,却忘了他看不见我的动作:"好,好啊!"
"爸,您别激动。我这边还有些工作要收尾,估计下个月初就能到家了。到时候我提前告诉您具体日期。"
"行,行,你忙你的,别担心我。"我努力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平静些。
挂了电话,我坐在那里,好一会儿没缓过神来。
儿子要回来了,真的要回来了。
我突然想起了什么,连忙走到卧室,从柜子深处翻出了那个铁皮盒子。
盒子里,是志明这些年寄回来的所有信件,还有他的照片、贺卡、小时候的奖状...
我抚摸着这些泛黄的纸张,仿佛抚摸着时光本身。
当天晚上,我失眠了。
躺在床上,脑海里全是志明即将回家的情景。我开始计划着要打扫房间,添置新被褥,或许还要准备些他爱吃的菜。
我甚至想着,要不要把他小时候的那些东西都拿出来,让他看看,让他的孩子也看看。
转眼间,天已经亮了。我起床后,把屋子仔仔细细打扫了一遍,还特意擦了那面老镜子——那是我和志明妈结婚时的嫁妆,几十年了,一直挂在客厅墙上。
镜子里,我的头发已经全白了,脸上的皱纹也比从前深了许多。
时光无情,但亲情永在。
我又取出那张照片,抚摸着上面儿子年轻的面容。
冬日的阳光斜斜地照在我的脸上,有些温暖。
原来,亲情从不因岁月流逝而淡薄,不因空间阻隔而断裂。
它藏在一张泛黄的照片里,藏在口袋的深处,更藏在彼此的血脉中,生生不息。
相关文章
友友们大家来啦!今天来和大家一起分享精彩话题 老规矩先点赞再看文! 01 02 上次去泰山旅游,导游特意提醒我们上山不要乱说话,当时还觉得他迷信。结...
2025-05-15 0
前言:西南地区、江南中南部、华南大部等地多中到大雨天气,局地有暴雨,并伴有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5月16~17日具体天气情况如下:今天是5...
2025-05-15 1
用最简单的大白话解释黄金会不会跌到460元/克:一句话总结:可能性几乎为零,相当于现在猪肉30元/斤,突然跌到10元/斤,除非发生世界大战或全球经济崩...
2025-05-15 0
现代快报讯(记者 宋体佳 谢喜卓)5月14日湖南株洲一名网友反映,他的姑妈重病住院期间,让子女带着身份证到中国农业银行株洲田心支行取一笔5万元的定期存...
2025-05-15 0
馆长吴志华:“香港故宫”的成功是和内地博物馆共同努力的成果|一起5·18原创羊城晚报•羊城派梁善茵 朱绍杰 等2025-05-15 19:50486...
2025-05-15 0
中美刚谈妥,中国就广邀嘉宾来北京,这是要向其他国家传授“抗美”经验吗?特朗普是怎么看的?在中美发布联合声明的第二天,北京就召开了中拉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
2025-05-15 0
文 、编辑|墨影云光在印巴冲突当中,中国的歼10战斗机一战成名,风头碾压法国的“阵风”、美国的F-16战斗机。可以说这次歼10狠狠地给我们中国涨了脸,...
2025-05-15 0
发表评论